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練乙錚:抗爭學台灣?發啷厲學大陸!韌性社會.《弈》



台灣人關注反《服貿》,害怕一旦「在陸台商」再加上「在台陸商」夾攻,美麗島就要淪陷;大陸人盯着失蹤航機搜索,強國上下指着馬拉小國開罵,日本討了個便宜;香港人擔心政改搞不成,反失去言論自由;國家紛亂、思緒難平的時候,或可從經典中尋智慧;筆者選了《馬太福音 7:8》推薦給大家。
台灣的「紅金政治」近了
台灣學生為反《服貿》「佔立」十多天,終於昨天在首都北 市政治中心的中正區達到高潮。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高、號稱五十萬以上的「黑潮」,從大台北乃至整個台灣的四方八面湧至,表達了反《服貿》的憤慨與激情。所謂「黑潮」,本指常年由台灣東南面海域一直沿岸流往沖繩的太平洋環流;從南至北的流向,多少隱含着馬政府受到的壓力的來源。
輿情大比數站在學生那邊,連大企業家站出來說話,也是要政府和學生好好溝通,以至國民黨的公開立場不能不稍為軟化,但說她會真正讓步,為時尚早。港人隔岸觀火而港媒報道多着眼於「暴力」、「違法」等枝節問題上面,也許未能充分看到台灣人面對的危機有多深。
上 一回總統大選前夕,中共在台灣東南部沿海一帶的漁村裏以高於市價的錢,買起所有漁獲;此外,不少大陸有投資的台商,不論本省外省,在選戰關鍵時刻回到台灣,齊聲唱好國民黨。這些動作,無異幫助了國民黨繼續執政,卻同時令當選的馬英九染上「外來」色彩,並埋下導致今天台灣民主「脫序」、「出軌」的種籽。
買 起漁獲是一回事,全面的《服貿協議》則是更大的另一回事。協議通過之後,台灣商界得益者的錢更多是在大陸賺;大陸既成為台商衣食父母、更深更廣的利之所在,亦必會順勢進一步影響台商的兩岸政治取態。另一方面,從大陸來台開設大大小小服務企業的大陸人成為台灣勞工的僱主、台灣消費者的供給者,逐步掌握全台 民生經濟命脈。在陸台商和在台陸商這兩股力量,將以其愈發雄厚的財力,分別尋求更多北京的「讓利」,以及台灣政府的更大程度、更全方位向大陸開放,形成「紅金政治」 的惡性循環。影響所及,不會只是限於台灣東南部而是遍布全島,最終替北京貫徹「先經後政」。這個發展途徑包含的危機,台灣人很清楚。
政 權的外來成分加上「紅金」力量,勢將從台灣民主體制的內部將其瓦解;如此,台灣僅剩的健康力量只能從體制外反制。推動《服貿協議》,國民黨在議會裏予取予攜,直接反映形勢之惡劣,而學生「佔立」運動,就是這個形勢之下的第一步體制外反制行為。換句話說,爆發以「佔領」為主軸的「太陽花學運」,實在無可避 免,因為體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淪陷。
北京由胡錦濤開始,推行「以經圍政」對付台灣,當地商界和傳媒的一大片,已經成為俘虜。任何人在這兩年裏到過台灣、曾經和當地人深入交談過、感受到當地氣氛的,大概都會知道矛盾衝突很可能無可避免。有些港人認為,中共及其在港代理人近年所作所為,再加上大批 水貨客淹沒香港,無疑對台灣提供了「示範單位」的作用,引發台人恐懼,於是爆發運動。香港的這種示範作用不是沒有,但影響頂多是邊際上的;主要的問題在於台灣內部的正負能量已經在短兵相接,《服貿協議》提供了這個攻防戰的第一個戰場。
然而,北京不可能沒有估計過「以經圍政」會有反彈,只不過以為會是由已經軟了一截的民進黨主導,難成氣候,沒想到敢站出來喊停的,竟是一批乳臭未乾的娃娃。
對 台灣這次發生的事,港人興趣甚濃,人大代表羅范卻很擔憂,馬上以大和尚身份勸喻香港的小和尚閉起眼睛不看不學,但恐怕已經無效。去年,「佔中」運動派人到台灣向施明德取經,香港左派指謂勾結台獨,盡情撻伐,氣勢如虹。不過,經過一年來的本土運動洗禮,港人心態已有微妙變化,向什麼人取經,不再由得你管;台 港兩地的反陸心理連線已經打通,在年輕人當中尤甚。看台灣,一般港人也會漸漸覺得多有可學之處。學什麼呢?不一定只是學搞社運上街佔領。
《服 貿協議》在台灣國會裏長期膠着甚或拉倒,可能性很大,但這都還不是結局,今年稍後的直轄市市長和市議員選舉、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才會見真章。筆者認 為,國民黨這次要退得夠,才能釋民眾的疑慮,「賣台」之說才會減弱,選舉才有望不失或小失。退得夠不夠,繫於接不接受學生四個訴求中的最關鍵一個:先進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有了這個法,台灣人才可安心一些,更會有信心和大陸重開《服貿》談判。這一步走出了,台灣對香港便多一個示範作用。泛民政黨 和議員尤應爭取的,就是一個能夠有效規管港陸「融合」、有助守護香港的法例;追求這個切身利益,無異比搞絕食自殘有效,會獲得更多市民支持。
MH370博弈日本PR勝中國
馬 航MH370班機失蹤事件中,難客數目按來源地區計,以中國大陸最多;生命等價,故大陸博得最多的世人同情,港人亦可同聲一哭。不過,由於這些難客家屬及其他無直接相關的人士反應愈來愈激,已上升成為大國民族主義情緒,於國際上開始失分;日前發生大陸網民「發啷厲」,對居台灣馬籍歌手梁靜茹作各種不堪入耳 的無端謾罵之後,東南亞華人圈裏更出現不利的反彈【註1】,助長大陸人這次得理不饒人的強國態度的,當然還有擺出同樣高姿態的政府官員。
馬 國在這次航空事故中的表現的確差勁,世界各國輿論對此亦多所批評。不過,因為事件的確棘手,所涉資訊的高科技含量高,介入的國家數目多(維基百科算出提供搜救援助的國家一共22個,連孟加拉也出動兩艦一機),提議在不同地區進行海空搜索的國家不下半打,搜索海域三時五刻就換一個,馬國國內則還有政府領導、民航局、航空公司、機場指揮、文職人員與技術人員乃至與波音飛機公司之間的溝通問題。小國大概無此經驗,主事官員顧此失彼手忙腳亂說話前後矛盾,亦非不能 理解,何堪指罵之為「真正兇手」?
馬國與北京因「南海九段線」有領土糾紛,關係早已存在問題,這次北京官民惡言相向,馬人更不是味道;坐享漁人之利的,明顯是好整以暇、於這次事件並無人命損失的日本。
日 馬關係本來就不錯。二次大戰時期,日軍入侵馬領土,但當時的「馬來亞」是英國殖民地,日本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驅趕霸佔亞洲的西方列強為名,竟得到當地民眾不少支持。二戰結束後的1962年,「大馬之父」馬哈蒂初次訪日,見日本舉國上下齊心搞經濟,國家管理井井有條人民彬彬有禮,完全為之傾倒【註 2】。1982年,馬哈蒂為抗衡西方的影響力,提出「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與日本和韓國建立特別密切的關係,要求人民以日、韓兩國為榜樣,並特別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學生。2012年,兩國大事慶祝「東望政策」推出 三十周年,進一步加深關係。筆者的日本學生當中,也有好幾個曾經選擇到馬國的大學交換學習一年,回來寫的長篇報告都非常正面。
近年,馬國大事開發油汽田,日本投資很重,更成為該國出產的天然氣的大買主。北京提出南海領土要求之後,日本有機可乘,更積極拉攏馬國。這次馬航事件,本與日本完全無關,但日本大打溫情牌,三日之內便答應派出自衞隊和海上保安廳的海空搜救力量,馬國對此十分受落。

「強 國」無外交,北京的強硬取態,殊為笨拙。這次事故,有國民遇難的國家不止十個,包括美、法、加、奧、俄等大國,大陸最聰明的做法是「四両撥千斤」,就算自己默不作聲,這些國家也會給足壓力,馬國何敢怠慢?遇難者親屬情緒失控,人之常情;四周的網民暴露強國心態喊打喊殺,亦可視為愚昧之失,國之常情。但搞外 交的官員也掌握不了分寸,在南海也讓日本乘虛而入割禾青,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太高氣燄太低能也。

韌性社會

台灣民主列車因遇上路軌上的「大陸沙石」而脫序出軌,導致(輕度)流血,有人因此嘲笑民主制度不靈了。的確,民主遇上中共因素,不一定能夠及時抵擋於體制 內,故體制之外的行動,或時有需要;問題是制度能否有足夠韌性,把經驗變成補救不足處的解方,讓社會重回一個改善了的體制。上面提到的《兩岸協議監督條 例》立法,便可以是解方之一。

說到社會脫序出軌,其實最常發生的是大陸。且不說近年在黨中央發生的權力鬥爭如「胡江鬥」、「習薄鬥」,就看 大陸各地頻繁出現的「群體性暴力事件」便很清楚:按百度百科提供的資料,1995年全年發生的群體性暴力事件約為一萬起;至2009年,已突破一年10萬 起的超高數字。筆者粗略一算,十四年期間的年增幅為17%,遠高於同期間的「奇蹟GDP增幅」【註3】。據此,如果有一個全世界暴動之邦的排名,大陸恐怕 是龍頭大哥。引致這些暴力的原因,不外官商剝削、官逼民反。專制之下,大陸社會缺乏韌性,小事也會引致硬傷,只不過中共官方掩飾得比較好,百度也只是提供 乾巴巴的數字而已。想圖文並茂看群體性事件實情,最好是上《大紀元》【註4】。

《弈》.前言

筆者最新的一本文章集,快將由天窗出版社出版。書的序言先放這裏跟讀者見面:

不 知不覺,放下《信報》主筆的工作到日本教學,已經五個年頭。期間,一直用「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為《信報》寫稿。起初,平均每周一篇,不定期。去年中,因為 打算逐步淡出日本的教學,往後的時間會充裕一點,所以和《信報》約好,改為平均每周兩篇,見報時間也成為比較固定的周一和周四。本來想多元一點寫社會現 象、生活體驗和經濟分析,另加一些其他題材,無奈政治逼人,結果超過一半的文字和香港政治問題有關。

兩年來的生活性文章,主要歸入去年出版 的《臺灣騎乘記》;這一集裏的,於是或多或少都和政治有關。所涵蓋的時段,約為2011年特首選舉至今年年初。期間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包括唐梁之爭、梁 振英上台、特首私居僭建、「佔中」運動發起、廉署湯顯明不當開支、圍繞提委會的政改爭議、泛民分裂、港人身份認同與本土運動勃興、言論自由響警號,等等。 於所有有關議題,筆者都不缺席,唯獨是在特首梁氏僭建和廉署湯顯明瀆職二事上面,在對事件不齒和對港人不忍之間,竟無法下筆。 

說是評論當下政治,何嘗不也是做着一點歷史工作。

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能夠寫出它的巨著,有兩個易為世人忽略了的原因:他利用史料眼光之獨到,以及他發掘史料之勤。關於後者,今人Robert T. Gannet Jr 的著作Tocqueville Unveiled: The Historian and His Sources for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竟得用整整一百頁即接近全書一半的篇幅,逐點羅列托克維爾的《舊政權與大革命》原文裏的資料出處。事實上,托克維爾自己,亦在自己的那本書的序言裏,用了 四段文字周全地講出所用的資料從哪些方面蒐集得來,其中一段的開頭這樣說:「為了穿透到舊政權的心臟,……,我不僅讀了所有十八世紀的重要著作,還仔細看 了很多不見經傳的書;這些書欠缺文采非匠心獨運故不能傳世,然其質樸無華不事雕琢之處,卻往往能更真確揭示那個時代的特質」。

回想起托克維 爾這段文字,筆者一再悟到,每寫一篇評論、每查證一筆資料、每下筆寫好一個句子,其實都是不自覺地在為歷史見證。當今天的特區政府成為「舊政權」之後,史 家要好好寫這段歷史,也會需要搜羅像筆者寫的這些「欠缺文采非匠心獨運故不能傳世」的文字做材料。然則,從事評論工作,雖枯燥無味而成效堪虞,亦豈能不費 煞心力力求精確!
兩年來,筆者寫的評論文字,要比這本書裏選錄的多得多,天窗出版社的編輯去蕪存菁,獨具慧眼,編排組合,尤顯功夫。此外, 成書過程裏,於少數個別文章的取捨,確曾有過某種誤會、遇到一些波折;可幸《信報》終歸善意滿盈,於版權事上尤其慷概,問題一一解決。對此,筆者心懷感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7:8)。

《氣短集》之三十四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報道見《主場新聞》的《不滿大馬政府處理馬航失蹤 大陸網民遷怒梁靜茹》
【註2】馬哈蒂對此事的回憶見其FB網頁文章The Look East Policy(https://www.facebook.com/notes/d ... y/10151211087122529
【註3】數字見百度百科「群體性事件」條之「特徵」部分(http://www.baike.com/wiki/群体性事件)
【註4】「法輪功」辦的網站《大紀元》,在大陸的線人覆蓋面極廣,報道大陸群體性暴力事件可謂日日鮮(此類獨家消息,難有獨立第二來源佐證,用時要小心);寫此文時,即日(27日)新上網的是3月25日在大陸發生的45起事件的組圖(http://www.epochtimes.com/gb/14/3/27/n4116970.htm组图-大陆地方政府抢地--与村民冲突不断.html;十天之前(17日),則是這個http://www.epochtimes.com/gb/14/3/17/n4108533.htm组图-大陆多地发生抗强征强拆冲突事件.html?p=all。兩組圖片並無重複。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練乙錚:虛化提委會完全符合中外憲法傳統

大部分市民認為特首選舉應有公民提名,當權派對此招架無力,只好請北方「護法」救駕,遂有大陸教授饒戈平開腔謂,不但公民提名被指違反《基本法》,連本地若干人士認為「可以考慮」的公民推薦,亦在槍斃之列,因為都「虛化」了提委會。不過,饒氏提出的,都是有政治權力作後盾卻無義理支撐的大陸官方觀點。綜觀中外比較成熟的憲法傳統,虛化某些關鍵權力,絕非罕有,或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只要出發點正確,盡皆元亨利貞。因此,為化解港陸矛盾,筆者提議北京參詳本地民意、民主原則和中外憲法傳統,徹底虛化提委會,使成為遵照港人意志辦事的橡皮圖章。

憲法的地位特殊,之上再沒有更高的可資參照的法典權威,一切正當性來自其社會效果。當社會急遽變化,階層、社群之間的權利關係重構,憲法就不可能一成不變;那是因為憲法的根本功用,就是定義與規範權利。然而,修改憲法並不容易,不僅需時費力,還會突顯、刺激社會矛盾,所以一些國家除了明文修憲,亦會用比較含蓄的做法:以寬鬆而合理的方式重新解讀條文,讓良性社會力量改變權力的屬性和運用;過程中,某些權利獲得充實,某些權力就自然虛化【註1】。本文先從中外憲政經驗舉出重要良性事例,說明憲法權利虛化,乃常有的事,符合各自的社會發展邏輯,不可肆意說成是「違憲」。然後,筆者指出,大陸自1949年以來,其實也不斷把大量憲制權力虛化。香港近月發生關於提委會的爭拗,其實也正正是北京肆意把另外一個憲法權力不適當地虛化的結果。

《美國憲法》

眾所周知,美國的總統選舉辦法與別不同,由於歷史原因,有一個奇怪的「選舉人團」(College of Electors),由各州及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行政區的「選舉人」組成。每個州的選舉人數目,等同該州的聯邦參、眾議員人數的和,故全國此方面的總數即為535;哥倫比亞行政區的選舉人數,則由1961年通過的《憲法第23條修正案》定為3。這538位選舉人一人兩票「選出」總統和副總統。

說「選出」(加引號),因為那是假的,成為選舉人之前,他們其實已經承諾把自己手中的兩票投給公開的、既定的候選人;所以,他們實際上一點實權也沒有,真正決定誰當總統、副總統的,是推選他們成為選舉人的各州公民,選舉人只負責依傳統禮節把各州的投票結果交到聯邦議會作最後點數(中間還有其他繁複的儀式規矩,不贅)。

不過,歷史並不一直如此。美國立國之後十多年、聯邦政府成立之初的頭四次總統選舉裏,選舉人手中的票是實實在在的選票,持票者按自己的意志選出總統和副總統,有點像今天羅馬公教的紅衣主教互選教宗。選舉人本身,則是由各州議員在自己州的範圍內自定辦法選出。選舉人權力徹底虛化,並一致變成由州內民眾普選產生,始於1800年以後,主要是美國社會變遷所形成若干不成文規矩決定的。

什麼「不成文因素」呢?這裏只談一個最重要的。1776年美國立「國」之初,脫離英國獨立的13個「州」(state),其實是13個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state指的是nation-state)【註2】。到了1789年,13州才最後同意成立一個有實權的「聯邦政府」,統理各州之間的一些公事如金融、貿易、外交等,並任命第一位「總統」,專門負責聯邦事務。當時美國一般人心目中的政治重點,還是在自己所屬的州,因此把聯邦事務交由州議會成員決定如何選出選舉人,完全可以理解。1800年以後,聯邦政府相對於各州政府的重要性不斷增加,聯邦的「總統」成為各州政治生活裏愈來愈重要的人物,由誰來當,對一般人的影響也愈來愈大,選舉人的產生辦法於是民主化,而選舉人的實權亦相應虛化(還權於民);最後,整個選舉人制度變成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無大現實意義亦無大礙的形式。統理聯邦事務的「總統」的選舉,亦由最先的間選,變成實質上的直選。

選舉人權力的虛化,在美國憲法文本和修正案裏一點也看不出;實質變遷,完全繫於國民對憲法條文的新的解讀。理論上,選舉人依然可以違背承諾,改變初衷,把自己的兩張選票投給另外的候選人。這樣做,當然違反政治倫理,偶有出現過,卻不曾影響大局,不令美國人擔心。

如果我們看清楚《基本法》講提委會的第45條,只要沒有預設立場,當可發覺,條文的意思有很大迴旋空間,容許不同的解讀,既可嚴苛,也可寬鬆。而就算是條文本身很嚴苛,只要當權者不阻撓,也可像上述美國的例子一樣,讓提委會權力完全虛化。

這並不是奢望北京開恩,對有關提委會的條文作寬鬆解讀,而是要說明,北京說的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方案違反《基本法》,其實不能從《基本法》有關條文與憲法傳統裏找到理據;黨官煞有介事硬說違背《基本法》,不過是給港人羅織罪名而已。這點沒有哪個「護法」可以清楚合理反駁,至今只能含混其辭。

《中華民國憲法》

現時《中華民國憲法》官方文本,是1947年的版本,但當時的和今天的中華民國,已有霄壤之別。分水嶺一是1949年國民政府敗走台灣,一是李登輝主政下的逐步民主化;前者是管治地理範圍的變化,後者是國家政權屬性的革新,歷次憲法修訂,乃為對應後者居多。然而,所有改動,都名義上不更改1947年的憲法條文,而是以文本以外的「臨時條款」和「憲法增刪條文」的形式出現的,辦法類似美國的憲法修正。「臨時條款」只出現一次,即蔣介石時期訂定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已於1992年7月31日全面廢止。《憲法增刪條文》則一共頒布七次,第一至六次是李登輝主導的,最後一次則在陳水扁之下完成。

歷次憲法條文增刪,所牽動的實質變化,有些在官方文件裏寫得很清楚,另一些比較「麻煩」的,表達方式就比較含蓄,例如台灣民主化之後,合資格的國民可投票直選總統,但中華民國實際管轄範圍,跟原來1949年之前的版圖比,已經縮得很小,於是1991年的第一次《憲法增刪條文》就用了「自由地區人民」這個講法來表達適用於舉辦大選的地理範圍;至於何謂「自由地區人民」,文本沒有說,心照不宣。大陸地區民眾,理論上仍為中華民國子民,其參選與選舉中華民國總統的權利,是這樣技術性地虛化了的。

1997年頒布的第四次修憲,包括重要的「凍省」決定,辦法是在《增刪條文》裏申明停止普選省長和省議會議員,然後委任新的「省主席」和「省諮詢議會議員」,再把「省」的任務正式改變為「承行政院之命,監督縣自治事項」,亦即把「省」降格為行政院的派出機構,管更低層次的地方事務。實際上,新的「省」,什麼也不能管,因為台灣的縣的自治權是切實的,憲法第110條說明中央政府沒有「剩餘權力」。「省」的實質權力也就這樣兩下手勢輕描淡寫虛化掉。「凍省」為的是什麼?有人認為那是因為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要把民望高企的省長宋楚瑜打掉,此說未必無因,但小小一個台灣,行政架床疊屋,一個「省」幾乎就是整個「國」(還有幾個離島屬於「福建省」),省級政權完全是一種浪費;宋若以省政府為他的政治基地,並無正當性可言,廢掉此一層地方政權,完全有理。

2004年的最後一次憲法增刪,刪掉了1949年從大陸帶過去、久為國人詬病的「萬年國代」。此舉的理據是: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既已改為全民普選,不必勞駕國民大會代表作間選,其擁有的權力便須歸還人民。這是整個權力機構的取消,不僅僅是虛化【註3】

從中華民國憲政實踐可見,為了施政效益,把政權機關的權力虛化甚至整個廢掉,也可以完全正當。那麼,為了香港的民主發展、長治久安,為何不可以把一個本身並未有清楚權力界定和生成辦法的提委會的權力完全虛化呢?歸根到底,憲法為人而設,人不為憲法就命。一國兩制,香港的《基本法》任何條文也不應拿來當棍子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大陸的憲法,最新版本是「82憲法」,後經1988、1993、1999、 2004四次修訂,但修來修去,不脫前蘇聯憲法本色,亦即始終發揮不出憲法應有功能——限制公權力和防止特權。除了序言中的一句「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 國共產黨領導下」是實的之外,正文中賦予人民基本權利的條文(主要是羅列「公民的民主權利和義務」的第2章),大都被共產黨特殊地解讀、嚴重地虛化了,這 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多說;其他章節包含的例子,更說明一些理論上代表人民的政府機關的權力,也在黨領導之下虛化了。茲舉其若干大者。

第 62、63、64、79條所定義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十多種具體權力(修憲、任命和罷免國家領導人、監督政府等等),全部虛化;真正實權收縮到人大常委裏 去,而人大常委後面當然就是黨中央。虛化事例之一,是1989年罷免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由人大常委越俎代庖,後來在京城血色恐怖之下讓全國人大「追認」; 人大的權力於此不僅徹底虛化,還完全被其常委會非法行使。

第93條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及其「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權力。 這個機構也是虛的,根本不能獨立行使權力,只不過是一個門面,真正指揮大陸武裝力量的是黨裏頭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所謂「黨指揮槍」、「槍桿子出政權」,政 府的軍權本身是虛的,不能真正掌握槍桿子,所以第62.6、63.3條所列的任命和罷免這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的人民代表權力,也是完全虛化了的,寫在那 裏簡直是開民智的玩笑。

篇幅關係,不能盡列。幾乎可以說,大陸這部憲法的文本有多麼長,權力虛化的例子就有那麼多。一言以蔽之,憲法司法化在大陸沒有可能(即人民不能打違憲官司),已說明整部憲法界定的人民權力都或多或少虛化了,黨的領導權則是超實的【註4】。

北京虛化其憲法界定的公民權力,十分全面;相比,港人只不過要求提委會的權力稍為定得虛一點。兩者真有蚊牛之別。共產黨就許自己的州官放火,不許香港的百姓點燈?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最後,說明一點:北京虛化《基本法》第15條,卻反過來攻擊泛民企圖虛化第45條。

圍繞提委會搞出鬧劇,起因是北京要替《基本法》第15條(北京對選出的特首有任命權)作最有利於自己的虛化——備而不用。因為要這樣虛化,致令第45條的提 委會的拒入角色無端加重,直變成反民主的篩選機制。香港的民主發展、港人的自治權利,就這樣因為北京害怕要在某種情況底下動用第15條的實權,而無端被剝 奪。
這個中央對特首任命權的虛化很有趣,與上述美國憲法裏的「選舉人」權力虛化的作用剛好相反——人家的虛化,促進了選舉民主,而我們的,效果則是閹割民主。然而,這個閹割,是在替泛民掛上一個「違反《基本法》」的大罪名之下去完成的。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討論憲法性質,可參考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特邀研究員莫紀宏著作《現代憲法的邏輯基礎》第七章第四部分;見《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 ... asp?ArticleID=24861 。
【註2】見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關於美國憲法文件的解釋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 ... tution_history.html的第四段。
【註3】《中華民國憲法》和歷次增刪條文及解釋,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4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華民國憲法。
【註4】研究大陸法律虛化的法學論文很多,如http://journal.chinalawinfo.com/Article_Info.asp?id=159143,講大陸司法系統的刑事庭審虛化;http://www.rurallandlaw.cn/R_P_Show2.aspx?News_PI=4381,講大陸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虛化。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練乙錚:打不死、王維基.張志剛合格嗎?.反服貿合理嗎?

台灣學生「佔立」反服貿,港人就算不同意做法,也能完全明白個中因由;事件也令更多港人理解,為何台灣的反對派一直在吶喊:守護台灣!從台灣這面鏡子裏,港人一點一點照見自身。也許香港的情況比台灣尤甚,每一個環節都不住受到來自大陸的衝擊。或遲或早,港人也會懂得 要高喊「守護香港!」

一、Media Convergence v. 前IT世代廣播政策
Wiki Wong一招兜篤將軍,帶幾十位記者來一個「半天港九海陸遊」驗證固點電視訊號可以「街收」,把通訊局殺個人仰馬翻,唔打低也打殘,再下去只能「打橫 行」。官方諸公此一回合如此不濟,顯然非戰之罪(特府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處心積慮出盡法寶對付HKTV多時),而是既理虧在先、又僅能用一個五十年前的電廣 觀念和落後法規,去和一個掌握前緣IT技術策略的頑童隻揪,怎麼打得過?HKTV未獲發牌不能進場,卻已經上演連場好戲讓市民看得樂呵呵!
玩轉官爺們之餘,大家試想,如果某地當年手機通話剛剛興起,該地通訊局以手機信號入屋之後太清晰、影響固網電話的商業權益為由而不發業務牌照,今天的那個地方是何景象?可幸香港的手機服務發展沒有走那條路。但為什麼電視廣播卻要如此呢?時至今日,通訊局竟用「入屋」、「街收」等老早過時的觀念,試圖「捍衞」 業者之間的分野,肯定徒勞無功,還暴露了官方的加碼大細超立場。
Wiki Wong和一眾記者們的海陸遊證明一點:任何人都可以像他們那樣,在鬧市裏、海面上,無礙於時速七八十公里車輛上的風馳電掣或九節航速遊艇上的波濤起伏, 輕而易舉暢順地接收得非流動牌照電視商TVB、ATV甚至香港電台電視部播送的音視節目。對固點訊號可以如此「街收」的狀況,通訊局多少年來任之由之,現在更以「能被接收」不等於「提供服務」的講法作克林頓式巧辯,但為什麼到了HKTV的訊號能夠「入屋」,通訊局卻馬上用盡辦法刁難,聲稱持流動牌照業者無此權利呢?
而且,更有媒體引用官方資料指出,固點業者TVB可能老早利用了十分普及的USB調諧器(俗稱「高清手指」)等各種流動接收器具增加自己的實際收視率(不必一定指關鍵「滲透率」)。果能證實的話,通訊局難再辯駁【註2】。
除了大細超,還有抱殘守缺、客觀上呵護既得利益反競爭的問題。
IT 革命的要義就是三個無可逆轉的趨勢:資訊流通民主化、訊息競爭平權、技術系統互相滲透。關於後者,就以不同的流動系統、固點系統而言,其互相滲透的特性已經普遍導致所謂的「媒介聚斂」(media convergence),即無論從業者還是受眾角度看,所謂「流動」、「固點」的分野,已經幾乎毫無意義;如此,問題不再是如何再人為地用法規阻止聚斂,而是要理解聚斂會否導致更少還是更多競爭。
舉例說,如果TVB利用現存優勢拓展業務,從固點延伸到流動,令流動業務市場的潛在競爭者考慮進場之前更有所戒懼,那就可能是反競爭的行為;但如果新業者HKTV進場開展流動廣播服務,甚至利用系統技術的滲透特性大張旗鼓強攻現有的固點市場,那就反而是促進競爭之舉。
在大眾領域裏,關於「媒介聚斂」的討論,已經很廣泛深入【註1】。政府應該做的事,不是逆水行舟強阻訊號「入屋」或「街收」,而是順技術發展引致「媒介聚斂」之勢而樂觀其成,頂多是花點錢把現存含反競爭因素的固點電視廣播牌照買斷。如此,市民皆大歡喜,政府亦可得到輿論支持。相反,如果政府搞專制,聯同既 得利益抗拒上述IT業界趨勢反其道而行,到頭來必敗無疑、為天下笑。不是嗎?通訊局要人相信,阻止流動訊號「入屋」以防有人接收,就如同裝一個鐵閘防賊防色狼那樣簡單、應該呢。
很難想像,一個公平公正的政府,會這樣再三採取完全有悖常理的手段而不予合理解釋,去制止一個有創意有實力的業者進場,人為地抑制競爭。筆者說過,政府在此事上的態度和行為背後,大有可能隱藏某種利益輸送。這個看法,於今未變。
二、有關「民望合格」的更多胡言亂語
《明報》周六指出,比照梁特上任之初的港大鍾氏同系列民調,其民望下跌至今的主因並非「給0分的極端分子」大增(1.4個百分點),而是原本給51-99分的 支持者大跌(15個百分點)。張志剛利用《港人講地》的抽水數字說事,至此又多一個有力反駁【註3】。知道不妙,這位「君師」在電台訪問時負隅頑抗,辯稱 「50分」是「存在於社會的合格線」。這個說法,明顯已經有點「知難而撇」、替自己解套甩身的味道。不過,既然他要那樣說,我們也可以看看,到底社會上存在一些什麼樣的合格線。
你去考本港駕駛執照,甲部筆試20題,答對16題,即80%,這部分才算合格。有些國家更嚴格,例如紐西蘭,35題 須答對32題(91%+)。你去考特區海事處的「遊樂船隻一級操作人證明書」,筆試部分的合格標準是70%;因此,2012年10.1海難後,這個標準便受到一些批評,認為太低了。海事處之後的一個反應,是把題目出得難一些;同一合格線,實際標準提高了。人命關天,標準要定得高一點,這個大家都明白。
若 考試不涉人命,合格線會定得較低,例如一些國家的公民入籍試。加拿大的這個試,要求是75%,不過,有關公民投票權和參選權的問題,則要全對(看,人家對 民主很認真)。美國的公民入籍考試,10條問題答對6條便可,而且出名容易。那是符合美國移民政策的,因為移民美國以親人團聚為主,而且美國也吸收大量低技術勞工成為公民;很多這些人的教育水平都比較低,甚至英語也聽不懂幾個字。
在商界,有些品牌為了促銷,推銷員會在街上或電話裏問你問題,你肯答,就「合格」,還送你贈品。
至於特首民望,有些人認為工作成績好很重要,合格線於是定很高。另外一些卻認為,夠「紅」就合格,表現必然好。連「好」是指什麼的好也因人而異。
而張志剛口裏說的「存在於社會的合格線」?開玩笑。
但 這當然不等於說我們不可以談政治人物的民望合不合格,而只是說明了,「合格」的標準千千萬萬,因人、時、地、事而有異;硬指人們心中有一個公認的合格分數,無乃霸道。然而,張志剛說法最大問題還不是這個,而是先混淆然後等同下面兩者:(一)閱讀民調結果的人心中各自的主觀合格線;(二)回答問題的人對 「50分」作為態度中立的理解。
張志剛認為民調回應者都很蠢,不會懂得「50分」的給定理解;那他就應該直接那樣說,然後宣布民調無意義,這樣起碼還合乎邏輯。然而他不那樣做,而是越俎代庖,強替回應者創造一個對「50分」的另類理解,然後以之炮製那個有名的「62%」。
無法自圓其說之際,張志剛唯有說鍾氏民調很特別,「外國很少用這種做法」。在這位本地重量級愛國者心中,「外國」什麼時候成為標準了呢?

三、自由貿易:落後國勝

台 灣學生「佔立」,運動以「太陽花」(即向日葵)命名,因為導火線是執政的國民黨欲借擁有議會大多數議席的優勢,強行閃電通過兩岸服貿法,違反先前與各黨訂 定的「逐條審議」共識。學生反對這般黑箱作業,遂取「太陽」之名,引進光明之義。港人觀此事件,馬上聯想此間醞釀多時的「佔中」運動;短短數天,媒體上的 對比分析,已經相當廣泛深入,其中《post852》的三篇系列分析,更十分全面【註4】。因此,筆者想談事件的另外一個值得留意之處。

學生的佔領行為,不少人稱之為「反服貿」,有一些更乾脆說是「反自由貿易」。不確。

自 由貿易是台灣經濟發達之本,少有台灣人不明白。馬英九以「拼經濟」為口號推他的政策,上台以來,和紐西蘭、新加坡兩個小國簽了自貿協定(FTA)。民眾包 括綠營的,對此主要不是反對,而是嫌付出太多、得回太少──兩個和中華台北簽了FTA的夥伴國家的人口,加起來還不到台灣的一半。馬說跟大陸的關係搞得 好,大陸不加阻撓,台灣就可以和很多其他國家簽FTA,但民眾說,ECFA簽了,大陸依然要卡住台灣與歐盟的FTA商討進程;好處未多見,大陸對台的影響 力已愈來愈大,連某大報都幾乎讓親共台商買起,現在又來「服貿」。這些不滿聲音都出自民眾的直觀;理論分析又如何呢?
放在台海雙邊關係看,兩個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有問題:一是主流經濟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必是互利的;一是左翼理論,相信先進國與落後國搞自貿的話,先進國必然更着數,落後國得不償失。

傳 統主流觀點通常只算經濟利益,宏觀政治風險完全不提。大陸和台灣的社會制度不同,前者吞台之心更然不死,自貿到底是否互利,對台灣而言,必須另外算計,不 能單憑課本上的李嘉圖理論便作結論。算計過之後,就算台灣人決定不和大陸搞自貿,轉而多與其他國家發展貿易,也是完全理性的。(李嘉圖絕不會認為在敵對國 大量飛彈威嚇下搞「自貿」也是互利的。)

至於上述左翼觀點,其實暗含政治,不過近年卻遇到嚴重的事實挑戰:先進國與落後國搞自貿,很可能是落後國勝!
例子之一是,美國與南韓2012年簽了FTA,當時奧巴馬說會引致美國對南韓出口激增;但兩年下來,是南韓對美出口大大增加了,美國對南韓的出口卻下跌,結果美國對南韓的貿赤升了大約一半。何解?

國 家之間簽了貿易協定,兩國政府貿易官員和業界的運作才真正開始。此時,哪一方的體制較先進、市場和政府行政效率較高,對方的貨品就容易進場,通行無阻。相 反,體制落後的那方,市場可能因為官商勾結、規管不善等原因,充斥着反競爭因素;政府方面則行政低效、官僚主義嚴重、法規不完備;此外,還有資訊、交通等 基建落後,勞工質素低,勞務市場;等等。美國的市場透明、易進;南韓不少市場比日本的還封閉。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已經可以解釋一大部分南韓得益大於美國這 個現象。猛虎不敵地頭蟲,先進遇着落後,行不得也哥哥!【註5

海峽兩岸的經濟體制,無疑還是台灣優勝得多。《國際經濟論壇》 2013/14年度的競爭力排名,台灣排12,比加拿大還要高;得到的正面評語包括「研發創新能力強(排第8);市場效率高(排第7);世界級的基礎教育 和高等教育(分別排第911)。」所以,陸企到台灣,運作容易,人才充足。反觀大陸,台灣的強項正正都是它的弱點,總排名第29,落後台灣一大截。大陸 的台商,除非是大企業,或者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扎根,不然遇到的問題太多,難以應付【註6】。

和大陸多搞貿易,還有一個不利台灣的因素, 就是大陸大而台灣小。這個因素與兩岸政治因素結合,台灣很容易整個給大陸「買起」;台灣最大的一些企業,與大陸的比營業額,平均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註 7】。台灣對大陸完全開放貿易,還有一個危險,就是遲早被大陸前來的各種變相「投資移民」佔據【註8】。

上述三個特殊因素,即大陸政治威 脅、落後國的市場難滲透、經濟規模對比懸殊,在在不利於台灣和大陸搞自貿。這個分析,無疑印證了台灣人對「服貿」的直觀抗拒。因此,國民黨更應該認識到, 放低身段與「佔立」的學生好好坐下來談。學身提出先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法」,以更多的保障台人條款規限「服貿」議案,然後發還委員會逐條重審,無疑是合理 的。

《氣短集》之三十三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媒介聚斂」的參考見http://mconvergence.wordpress.com/about/
【註2】見《主場新聞》報道: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公布數碼電視滲透率-tvb疑計入流動收看觀眾/
【註3】見http://news.mingpao.com/20140322/gba1h.htm
【註4】見http://www.post852.com/台灣反服貿與香港和平佔中的三大差異(系列報道/
【註5】這方面的資料,可見http://www.citizen.org/documents/Korea-FTA-outcomes.pdf。 南韓食髓知味,已經要求美國助其加入TPP談判,但美國見過鬼怕黑,先請南韓妥善處理FTA的具體後續問題完畢再說。還有其他「落後者勝」的例子,如中美 貿易,亦是大陸得益較多,美國對大陸貿易赤字龐大,道理是一樣的。相反的情況當然有。大陸開放之初,港商如入無人之境,那是因為當時的大陸一窮二白太虛 弱,所以飢不擇食,有點像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國家到了落後國那樣。因此,「落後國勝」這個觀察,還不能算是一個普遍規律,尚要多看事例、適當規限。
【註6】見http://www.weforum.org/reports/g ... ss-report-2013-2014
【註7】見台大鄭秀玲教授的〈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http://homepage.ntu.edu.tw/~ntup ... es/20130725_3_1.pdf
(【註8】有關陸人在台無限延期居留的法規,見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服貿協議最危險的條款是什麼/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練乙錚:打棍無效:網小子放倒「巨人」張志剛

知識不等於力量,但如果缺乏知識,就可以很悲慘。無論在哪裏,若統治階級充斥不學無術之輩,社會大方向要出問題。這裏說的知識,當然不是「公婆皆可有理」的看法認知,而是客觀的學問。如果不僅是不學無術,還是別有心術的話,這個統治階級無可藥救。

臥虎藏龍

政改攤牌漸近,當權派集結力量圍攻鍾民調。先是政協委員、恒地副主席李家傑發飆,公開指摘鍾氏經常在關鍵時刻發布對特府或北京不利的民調結果,操弄民意,為反對派開路。跟着,梁派網站《港人講地》發表編輯室文章〈解開特首民望「不合格」之謎〉,指鍾氏在最近的一個關於特首民望的民調裏取巧運用數據說謊,把一個好端端成績亮麗的特首說成多數人視為「不合格」。然後,梁派悍將、行會成員張志剛高調發言並在本周二《明報》撰文,引用上述網文核心內容,質問鍾氏「六成二給特首打50分或以上說明什麼?」【註1

結果,「六成二給特首打50分或以上」說明了《港人講地》編輯室文章有「小小」搞錯了基本統計方法,而「國師」張志剛懵然不知(?)並加小手腳發揮,結果鬧大笑話。

最先指出《港人講地》文章和張志剛說法有好幾個嚴重初等錯誤的,是一篇又一篇的網上及新媒體文章,作者都懂統計,卻是傳統媒體裏不見經傳的業餘評論者,可謂小孩大衞打死巨人高利亞,亦可謂:網絡世界,臥虎藏龍。本文將這些材料整理,歸納所指出的謬誤,並加若干己見,給大家參考。

首先指出,張志剛文章(下稱「剛」文)的標題數字「62%」,與《港人講地》編輯室文章(下稱「講」文)同源,是一個發水或抽水幾近一倍的數字。「抽水」是指抽了民調回應者當中大批態度完全中立人士的水,把他們捆綁到梁特的支持者那邊,便成功創制出上述那個發水標題數字。過程中,還擅自替民調加上一個不適當的概念,對所導致的矛盾和足令梁特尷尬的結論卻諱莫如深。

張志剛的「62%」發水近一倍

在港大鍾氏民調裏,特首「民望」數字的給定範圍是0-100,內含101個整數,50分居中。訪問到的998個回應者當中,有383個給特首打的分數低於50分,28050分,335個高於50分。鍾民調事先給受訪對象說明: 「0分」為「絕對唔支持」,「50分」定義是 「一半半」, 100分則為「絕對支持」。

因此,對統計者而言,必須嚴格尊重那280個打50分者的中立態度,既不能把他們擺到383個不支持者那邊,亦不可將他們與335個梁特支持者放在一起;但是,「講」文捆綁抽水好自便,把打50分或以上的訪問對象加在一起(「一半半」+支持),一算:(280+335/998 = 62%,好亮麗!

然後張志剛就用這個數字說事,雄辯地問:這個數字「是合格還是不合格?」

這就有趣了。因為這個算法如果說明特首民望是「嚴重地合格」,那麼,我們同樣可以把那280個態度中立打50分的受訪者加到「不支持者」那邊(「一半半」+唔支持),算出(280+383/998 = 66%。那不就表示梁特民望應該是「更嚴重地不合格」了麼?

矛盾兼尷尬!正如一篇網文題目所說:「你玩統計,統計玩你」。【註2

任何公平的統計人,不會像「講」文那樣,抽那些回應「一半半」的態度中立人士的水,而只會用335/998 = 34%這個數字,代表在原始數據裏支持梁特的回應者比率。這個數字,固然比不上發水幾近一倍的「62%」,與不支持梁特的回應者比率383/998 = 38%相比,也差一截。如此,張志剛更應該雄辯地問問自己:34%這個數字,「是合格還是不合格?」

為何說事者可如此便給,大抽態度中立人士的水?因為中間做了幾近無縫的概念轉移。

政治態度中立 → 「合格」→ 「支持」

大家如果留意,當可察覺「講」、「剛」二文其實歪曲了該次鍾民調裏的「50分」的定義,把政治態度上的中立(「一半半」)巧妙地改成「合格」。然而這個民調裏的50分,並非是一個「合格線」。

「合格」的標準人人不同。例如,筆者當年念的大學,合格線因教授而異;念津貼小學的時候,學校的合格分數是60%;中學則是40%,入讀後,老父不滿名校的標準反而那麼低,筆者卻認為好得很,因為可減輕功課做不好給老父指罵時的「殺傷力」。

然而,更重要的是,合格和支持不支持,其實沒有必然關係──例如,某醫學院專科生以40.1%的分數合格畢業,你支持不支持這位仁兄當你的心臟手術醫生?

「講」、「剛」二文先將「50分」擅自定義為「合格」(與民調對象回答問卷時的指定意義不同),然後再把這個他們引入的「合格」概念等同民調裏的「支持」,這般偷換概念之後就可靜雞雞進行上述捆綁抽水。如此,「剛」文就可大剌剌地說:「評50分以上的比率就是62%,比49(分)以及以下的38%,多出一大截。」(注意:「50分以上的比率是62%」起碼應該是「50分或以上」罷?但連這個「或」字也省掉了。)如此逐步深入細緻地做群眾的思想擺布工作,不是第一次,大概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事實上,港大民研計劃已再三聲明,「50分」與「合格」完全無關,指的是態度上的中立。當然,可以有另外的民調專講合格不合格,但這個梁特民望民調本身不適宜講,硬要講,就會出現上面的既矛盾也讓梁特相當尷尬的結論。這個民調只研究特首民望的平均分數高低;得出一個平均分數之後,合格與否,讀者可憑個人喜好各自解讀。大概有些人,就算梁特民望拿個1分平均分,也會認為他是合格的;邏輯上,這沒有問題,但如果濫用民調原始資料特別炮製一個「62%」來說事,就有問題。

剔除給0分的!保留給100分的!

所說何事呢?原來,「講」、「剛」二文說,既有「62%」這個亮麗數字,而鍾民調最後竟把梁特的平均民望評分算為47.5,必是因為鍾民調沒有把打0分的那些「極端分子」──即統計學上說的「離群數據」(outliers)──剔除。於是,他們就可結論:鍾民調不科學。這裏有三個問題。

首先,如果要剔除給0分者,也應該剔除給100分者罷?但張志剛口中振振有辭的那個發水「62%」,卻隱蔽地包含了29個「100分」;這是「打茅波」。

其次,已經有專家算出,把回應分數最高和最低的10%(含所有「0分」和「100分」)都剔除後,梁特民望平均值也好不了多少:48.1分,救不了他;用張志剛的話說,依然「不合格」。如此,大動干戈為的顯然不是兩個平均分48.1 - 47.5 = 0.6分之差,因為「剛」文對此提都不提。那麼,要剔除91個「0分極端分子」,目的何在?不外起哄,令不諳統計學的人「覺得」鍾民調無理。但請繼續看無理的是誰。

第三,回應分數值既限在整數0100之間,而0100分在民調裏都有清楚而具體定義,那麼,根本就不應剔除回應值為0100的那些數據,因為那些數據已經不能算是「離群數據」,而是民調設計者特別指明、更要知道的數據;理論上,0分甚至可能是對象回應中的一個「眾數」(mode)而意義尤其重要【註3】。

事實上,在該項民調裏,給0分的91個回應,佔998人的幾乎10%,相當於給50分的280個回應人數的三分之一;這許多回應者,怎可以看成都是該從統計數字裏「槍斃」掉的呢?就看未加權的評分分布,我們也可以猜到,這個分布是雙眾數的(bimodal distribution),兩個眾數分別為280分和0分,因為的確有很多人對梁特極之不滿;若取消了這部分人的數據,那就不是今天的香港了。統計學不應、也不允許那樣搞出河蟹。

由此看出,不科學的不是鍾民調,而正正是《港人講地》編輯室和張志剛。

心術問題之外還有技術問題

「講」、「剛」二文,還犯了一個技術性錯誤:「62%」這個數字,是拿了鍾民調的原始數據做了小手腳就急不及待用來說事的結果,不知道人家有統計學的章法,就是對原始數據適當加權,之後才能用以作統計運算和分析。這裏說的「加權」指什麼?

大家知道,民調研究的對象人口總數太多,不能全部訪問,只能抽樣取板(sampling),但每一個隨機樣板中的個體特徵分布如年齡、性別等,都不能準確反映總人口中的已知分布,此即所謂的「樣板誤差」;如果所調查的民意(如對梁特的態度)與年齡、性別等特徵有關,樣板便需加工,而統計學用的標準加工工序,是一個加權工序。筆者借用近日一篇網上流傳很廣、署名SweetSourPork(「咕嚕肉」)的《輔仁網》文章裏的具體解釋,稍作修改如下:

「如果今次電話訪問,有41.5%嘅受訪者係男性,但係原來香港人口有45.4%嘅人係男性,比受訪者入面嘅男性多,咁我哋就要將樣板入面嘅男性嘅比重加多啲,平衡番,等數據可以代表香港市民。」【註4

不做這個加權工序,樣板誤差可令民調的統計分析毫無意義。這是民調統計ABC。「咕嚕肉」於是用了鍾民調的原始數據並作適當加權,重新再算一遍,證明鍾民調算出的梁特評分平均數47.5沒有錯,錯的是這裏又犯了基本統計方法大漏的《港人講地》和張志剛:那個已經包含抽水、概念僭建兼打茅波的「62%」,也是未經加權處理的(雖然因為前三個犯規動作太大太離譜,這第四個謬誤相對而言已顯得不那麼重要)。

大家看看,一個飽含四個大錯漏那麼豐富的「數字」,尊貴的行會成員視為至寶,雄辯滔滔用來攻擊對準鍾民調。那不是很可笑嗎?這種學養的人,放在本朝特府內外「智庫」裏打棍子很稱職,安插在行會,則說到底有損其他大部分成員的面子和心理。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成立於1991年,二十多年來,鍾民調的學術功架已經十分嫻熟,任憑當權派怎樣抹黑,亦不能把他撼倒。最近這次圍剿攻勢,網民當中的專家見招拆招,已經代為瓦解。正如筆者早前提到,鍾民調完全有資格成為香港又一尊屹立不倒的圖騰。

如何看待富二代發飆?

筆者說過,資本家依法營商便是無咎,發表政治表態言論,更是他們的自由;如果是全國政協委員,黨國對他們更有政治表態的期望。這類表態,愈沒有道理支撐的,價值愈高,因為愈能示「忠」。無徵而信,無論是在天國裏還是在天朝裏,回報都特別豐厚。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李家傑言論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李家傑。《港人講地》編輯室文見http://speakout.hk/index.php/2013-11-04-09-33-03/2013-12-21-08-43-26/1424-2014-03-14-10-38-16

-04-09-33-03/2013-12-21-08-43-26/1424-2014-03-14-10-38-16
。張志剛文見https://mycitytext.blogspot.hk/2014/03/50.html

【註2】見「陳電鋸」的文章http://www.chainsawriot.com/archives/9292;此文用另一統計加權方法(iterative sample bootstrapping),算出梁特的平均評分為46.3,比鍾民調的47.5稍低。

【註3】關於離群數據,網文〈勿因蟲廢言〉 有很好的討論:http://aloneinthefart.blogspot.co.nz/2014/03/blog-post_15.html;作者指出,一般而言,問卷回應若不設有效頭尾限(例如1000)而是可以正負很大數以至無限的話,離群數據才有明顯的潛在不良作用,應該剔除。文章分析頭頭是道,明顯很在行;其上篇更值得看。

【註4】「咕嚕肉」文章〈港大民研特首評分係「被拉高」還是「拉低」?〉,用典型香港話寫,解釋統計過程深入淺出,見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3/15/66322。不過,文章的加權評分分布圖所表達的概念不對──應該是加權在人而不是加權在分,雖然算出的總平均分一樣是對的。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張志剛:六成二給特首打50分或以上說明什麼!


 【明報專訊】陳莊勤先生在28日於《明報》以〈沉默的螺旋〉為題撰文,對現時中大亞太所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所做的特首評分提出質疑。重點就是機構只公布平均分,但打分分數的分佈卻不清楚,只靠一個平均分,根本無法知道事情的真象。而本人上周撰文,指出單靠一個平均數,其實就是瞎子摸象。一般的研究,除了平均數之外,多會公布眾數(最多人打的分數)、中位數,以及50分以上的比率。當時本人大膽推測,眾數和中位數都是50,給特首打50分或以上的應該超過一半。文章見報當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也公布了最新的一次特首的評分,評分為47.5,而港大也第一次以附錄形式把所有評分的原始數據同時公布,這也是解決了陳莊勤和本人過去一直提出的質疑。因為附錄必須要以SPSS軟件才能打開,一般媒體都不具備這種統計分析的專用軟件,所以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和報道。當我們打開這個原始數據檔案時,馬上真相大白。陳莊勤不用估,本人也不用猜。

 港大首次公布所有原始數據

 港大把給0分到100分的頻率全部公開,可以說是非常公開透明。為方便表述解釋,現把分數組合成10分一組,一共10組,評分分佈見附圖。

 經運算之後,得出這樣的結果。平均分是47.5,眾數是50,中位數也是50,給50分或以上的高達61.8%。看完那些評分分佈以及這4個重要指標,我們不需要再瞎子摸象,象的形狀完全出現於我們眼前了!

 平均分是47.5,一般人的印象就是不合格!但如果看50分以上和以下的比例,在那998個給特首打了分數的人,有28%的人打了50分,給50分以上的有34%,那評50分以上的比率就是62%,比49以及以下的38%,多出一大截。當62%香港市民給特首打50分或以上時,這是合格還是不合格?一些聳人聽聞的講法,例如民望破產之類,又從何說起。

 把平均分拉到只有47.5分,最大的原因是大約有9%的受訪者打了0分。本人之前撰文也解釋過,行政長官的施政有必然的兩面性,無論政策多好,都會有一些人不滿意。雙辣招有八成人支持,但還有兩成人反對,某程度是利益之爭,持有多個投資物業的人就不支持,地產經紀也不支持,迷信絕對自由市場的不支持。因為支持雙辣招而支持特首的,可能給60分,但反對雙辣招的就可能打0分。這種給行政首長的評分,就不能和讀書考試相比擬,資質良好、讀書用功的同學,可以科科取得優異成績,甚至做10A狀元。但行政首長推行政策,一定有得有失,結果也只會把平均分拉向中間。如果不看分佈和其他指標,就只會以偏概全,甚至錯下判斷。

 極端10%主導輿情

 除了看那50分和以上佔了62%的重要數據,我們不妨再把那10組的分數逐一研究,0分到9分的有10.5%,這是最極端反對梁先生的一群。但1019分的卻只是1.8%2029分的也只有3.9%。從分佈來看,這不算是正常的分佈,有點「惡之欲其死」的味道,到3040分的兩組,才回復正常,逐步回升到8.9%13.1%

 給50分或以上的分佈,就算是正常分佈最多的是5059分,佔了30.7%,愈高分數的比例愈低,逐步減少,沒有出現10分和20分組別近於斷層式的分佈。而這一成給予09分的群組,相信也是最主動發聲,最積極參與激烈行動的一群。當媒體的目光讓這一成人吸引,所謂輿情,便傾向了這最極端的10%50分以上的組群,他們相對平和理性,政府施政,他們心中有數,但沒有參與激進的意見表達活動,他們就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但當大學訪問員來電時,他們就把自己的評價說出,但不幸的是,他們的評分又給那9%給零分的人拉低淡,如果沒有把所有得分公之於世的一日,這些沉默大多數的一群,永遠沒有見到「真象」的一日,也永遠讓那極端的10%去主導輿情,和代表民情!

 這種錯誤的代表,不僅是把民情扭曲,也形成了陳莊勤先生撰文中所提及的「白色恐怖的寒蟬效應」。支持梁先生的,支持特區政府的,都以為自己是少數,這令到他們變得沉默和冷漠,這也是反政府群體最希望見到的後果和現象。看完這堆港大公布的原始數字,真相大白於人前,支持梁先生的,支持特區政府的,不是少數!這說明過去一年半的政策走對頭,證明特區政府官員的「勤力用心」,市民是看在眼裏。

 如果要正確的政策可以走下去,可以開花結果有成績,不僅是需要市民打一個分數,更是要他們表達意見,更是要他們站出來!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