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練乙錚:The Umbrella Movement Fights Back 為香港民主,雨傘運動再次出擊


HONG KONG — The run-up to theSept. 4 election for Legislative Council is getting tense, and the governments of both Hong Kongand Beijing are watching with keen interest. For the first time, a crop of fresh-faced candidates who cut their political teeth during the pro-democracy Umbrella Movement in 2014 are hoping to bring to the lawmaking body their battle to emancipate Hong Kong from Beijing’s increasingly authoritarian control.

The activists, most of whom are in their 20s, no longer believe in the promises of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set out in the Basic Law, Hong Kong’s mini-constitution since Britain handed the territory back to China in 1997. Even after paralyzing major traffic hubs in the city for 79 days in 2014, they failed to obtain any concession to democratize the rules by which the head of Hong Kong’s government, the chief executive, is nominated and elected. They concluded from the experience that democracy is impossible in Hong Kong as long as the territory remains 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These “paratroopers” — as they are affectionately called by supporters in homage to their standing up to police brutality — are now asking for more than they were during the Umbrella Movement, or than the mainstream pro-democracy camp known as the pan-democrats. Two years ago, as protesters, they invoked the Basic Law to demand true universal suffrage and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for Hong Kong. Today, they are calling for Hong Kong’s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or even outright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in 2047, when the Basic Law is set to expire.

Edward Leung Tin-kei, arguably the paratrooper with the best chance of securing a seat in LegCo, has been disqualified. He is the eloquent leader of Hong Kong Indigenous, a party that advocates a distinct national identity for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other aspirant who was sidelined is from the fledgling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which calls for the city to secede from China and become a full-blown nation of its own.

Since being barred from running for LegCo, Edward Leung has joined forces with another young activist who has been allowed to contest a seat:Baggio Leung Chung-hang, the pro-independence leader of the group Youngspiration. Another important new party is Demosisto, which calls for holding a referendum within 10 years to determine Hong Kong’s political future after 2047. Demosisto is headed by the 19-year-old Joshua Wong, a mainstay of the Umbrella Movement who, though battle-tested by those protests, is still too young to run in any election.

However many paratroopers are allowed to run for LegCo, their emergence has already changed Hong Kong’s political scene. It no longer is a two-way contest between the pro-establishment camp and the pan-democratic camp, both of which endorse some version of the “one country” ideology and, each in its own way, considers itself to be patriotic to the mainland. Hong Kong politics is now a three-way affair, with separatism the new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This development creates some problems for the pro-democracy camp writ large. Internal strife and hair-splitting ideological conflicts — both between the old-school pan-democrats and the paratrooper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mong the paratroopers themselves — threaten to thin out the vote and weaken the chances of individual opposition candidates against the pro-establishment competition. (Paradoxically, this risk is mitigated by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prevent some paratroopers from entering the rac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for its part, is hugely unpopular, but has plenty of influential supporters and resources it can use to cow detractors. For example, th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Beijing’s watchdog organ in Hong Kong, has long been known to covertly manipulate local elections.

Although Demosisto has been allowed to field a candidate for the LegCo election, it is facing inexplicable administrative hurdles to register as an organization, meaning that it cannot open a bank account, among other things. On Monday, the group’s leader, Mr. Wong, was sentenced to 80 hours of community service after being convicted of unlawful assembly for his involvement in the Umbrella Movement.

Publications once known for their independent-mindedness and liberal views, like Ming Pao and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have recently run editorials denouncing separatism or touting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above all else. Both have undergone rounds of management chang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have thinned their ranks of commentators known to be sympathetic to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My own column for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for which I started working in 1991, was abruptly terminated last month.)

All this may seem necessary to the pro-Beijing camp: It is fracturing to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with powerful interest groups within it increasingly fighting one another in the open. Rising popular support for the once-radical idea of independence also is a novel, and growing, threat. Even during the Umbrella Movement, advocating independence would have been political suicide. But about 17 percent of respondents in a recent poll b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pported the idea — and in the 15-24 age group, the figure was nearly 40 percen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uld also be disturbed by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even among senior citizens the commitment to the “one country” ideology seems to be softening in favor of more separateness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Of course, any hopes of independence for Hong Kong must be tempered by reservations about its feasibility. After all, Hong Kong depends on China for most of its water supply. There are enough Chinese military units stationed inside and immediately around Hong Kong to quell any separatist movement that would threaten to turn into an uprising. And the recent disqualification of pro-independence candidates from the LegCo election suggests that pro-establishment forces are ready to resort to extraordinary measures against them every step of the way.

But the separatists have steeled themselve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quelled the Umbrella Movement without giving an inch, the protesters have regrouped and are now fighting back with a new battle cry. The old pan-democrats used to say, “Loyalty for democracy,” offering the former in exchange for the latter. The young paratroopers are done waiting: “No democracy? No loyalty.”


Lian Yi-zheng i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mmentator in Hong Kong.
------------------------------------------------------------------------------------------------------------------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 ... ights-back/zh-hant/

香港——在9月4日的立法會選舉前夕,情勢變得愈發緊張,香港政府和北京的中央政府都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一群在2014年的親民主「雨傘運動」中初涉政壇的新面孔候選人,想要把他們的戰場擴大到立法機構,旨在讓香港擺脫北京方面日益帶有威權色彩的控制,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這麼做。

這些年紀多為二十幾歲的活動人士,不再相信被寫進《基本法》的「一國兩制」原則所附帶的承諾——自從英國於1997年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之日起,《基本法》一直是香港的小憲法。他們曾在2014年讓這座城市的交通要道癱瘓了79天,但即便是那之後,他們也沒能獲得任何讓步,沒能讓香港政府領導人,也就是特首的提名和選舉規則更加民主化。他們由此得出結論:只要中國還在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就不可能有民主。

這些「傘兵」——欽佩他們有勇氣站出來反抗警方野蠻行徑的支持者對他們的昵稱——現在所尋求的東西,超出了他們在「雨傘運動」中的訴求,也超出了被稱為泛民主派的主流親民主陣營的訴求。兩年前,身為抗議者的他們曾援引《基本法》,爭取真普選和香港的高度自治。現在,他們要求讓香港享有自決權,甚至是在2047年完全從中國獨立出去——《基本法》將在那一年到期。

梁天琦(Edward Leung Tin-kei)本來堪稱最有希望在立法會中獲得一席之地的「傘兵」,但已失去參選資格。口才了得的他領導著本土民主前線(Hong Kong Indigenous),一個倡導香港人建立獨特民族認同感的政黨。另一位被剝奪參選資格的心懷大志者,來自剛創辦不久的香港民族黨(Hong Kong National Party),該黨主張香港應脫離中國,成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自從被禁止參加立法會選舉之後,梁天琦便和另一名年輕的活動人士、已獲得候選人資格的梁頌恆(Baggio Leung Chung-hang)聯合了起來。支持港獨的梁頌恆是「青年新政」(Youngspiration)的領導者。另一個重要的新黨派是「香港眾志」(Demosisto),它呼籲在10年內舉行公投,以決定2047年之後香港的未來。「香港眾志」由現年19歲的黃之鋒(Joshua Wong)領導。黃之鋒是雨傘運動的中流砥柱,在那些抗議活動中經受住了戰鬥的考驗,但因為年紀太小,他還不能參加任何選舉。

不過,還是有很多「傘兵」得到了競選立法會委員的許可,他們的存在已經改變了香港的政治圖景。競爭再也不是只在親建制派和泛民主派這兩個陣營之間展開。二者都贊同某種版本的「一國」理念,都自認為熱愛著中國大陸。香港政界現在是三分天下,新生的分離主義力量不可小覷。

顯然,這種新形勢會給親民主陣營帶來一些問題。內部紛爭以及細瑣的意識形態衝突——既存在於老派的泛民主人士和「傘兵」之間,又存在於「傘兵」內部,只是相對不那麼劇烈——有可能將選票攤薄,還有可能拉低單個反對派候選人戰勝親建制派對手的機率。(有些荒唐的是,由於政府竭力阻止一些「傘兵」參選,這種風險在某種程度上被化解了。)

香港政府本身極為不受歡迎,但擁有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支持者,以及大量可以用於壓制詆毀者的資源。例如,早就有消息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也就是北京在香港的監察機構,秘密操控著當地的一些選舉。

儘管「香港眾志」已經獲准,可推舉一位參與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但它面臨著令人費解的行政上的阻礙,無法註冊為一個組織,這意味著它無法在銀行開設賬戶,還要應對其他諸多不便。因參加雨傘運動,該組織的領導者黃之鋒被控非法集會。週一,黃被判以80小時社會服務。

曾以獨立思考和自由派觀點聞名的出版物,比如《明報》和《信報財經新聞》,最近都在發表評論,譴責分離主義,或者鼓吹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高於一切。這兩份報紙在過去幾年間都經歷了好幾輪管理層換血,並精簡了評論員隊伍,那些評論員有著同情親民主運動的名聲。(我從1991年開始為《信報財經新聞》工作,但上個月,我在該報的專欄突然被停掉了。)

在親北京陣營看來,所有這些或許都有其必要性:它處於嚴重程度前所未有的分裂狀態,內部各個強大的利益集團之間的爭鬥已經越來越公開化了。一度被認為頗為激進的港獨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新威脅。即使在雨傘運動期間,倡導港獨也無異於政治自殺之舉。但香港中文大學最近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17%的受訪者支持這一觀點——而在15至24歲的受訪者中,該觀點的支持率接近40%。應該會讓香港政府感到不安的另一件事件是,偶有跡象顯示,即便是一些老年人,對「一國」理念的認同似乎也有所鬆動,他們贊同讓「兩種制度」具有更大的相互獨立性。

當然了,對港獨的任何期許必須要和對這麼做的可行性的保留意見放在一起考慮。畢竟,香港要依靠中國來滿足自己的大部分用水需求。駐紮在香港及其周邊地區的中國軍隊,也多到足以平息任何有可能演化成騷亂的分離主義運動。此外,近日的取消支持港獨人士參選立法會資格之舉表明,親建制派力量已經做好了準備,可以在整個過程中以超常手段對付他們。

但這些分離主義者已經下定了決心。儘管政府沒做任何讓步便平息了雨傘運動,但抗議者們已經重整旗鼓,現在又喊著新的戰鬥口號捲土重來。老派泛民主人士過去常說,「以效忠換民主」(Loyalty for democracy),意思是以前者作為得到後者的代價。但年輕的「傘兵」們已經厭倦了等待:「沒有民主?那就沒有效忠。」

練乙錚是香港的經濟和政治評論家。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吳靄儀:妥協與頑抗——擺在眼前的路


很多人對中、英兩方香港前途談判的立場做過不同的分析,其中不乏中肯的意見。最可靠的看法大概是:中國堅持在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最好不在危及香港繁榮安定的情況下收回;英國基本上同意要交出香港,但堅持認為如果硬性規定一九九七年交回,香港的安定繁榮勢必大受打擊。英方堅拒透露談判內容;鄧小平則一再公開聲稱談判範圍只限於一九九七年前的措施,九七年中國收回主權之後誰來管理香港怎樣管理香港的問題,「是不可談判的」。看來,中、英都在談「過渡時期」的問題;只是雙方對過渡時期應不應該硬性定出期限的問題上立場不同。
中國都會比香港金錢的畸型社會更理想?
那麼,長遠來說香港會怎麼樣呢?英國不會也不能永遠擁有香港這個殖民地;「過渡時期」不管長短——到期之後,香港就要歸還中國;北京政府是英國及國際上承認的合法中國政權,把香港交還給北京政府是絕對不容置疑的做法。不妨做一個好的推想:英國的目標是要這個過渡時期過得妥當得體,不影響任何一方的利益,包括英、中、港及在港從事貿易投資的其他國家,不影響英國在國際上的聲譽,終而皆大歡喜,友善揮別香港。中國收回香港也極盼在順利情況下收回,既不損害利益,也藉此示範給台灣看。為了順利收回香港,同意歷史因素下所要求的「過渡時期」是可以的,甚至在一九九七之前,也可以完全不提改變,一九九七之後,更可以視為特區,准許香港擁有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保持原有法制,實行高度自治主權(不知「港人治港」有沒有這個涵義?);但是這些寬容的做法,也只是「過渡時期」的一部份,過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情況漸漸改變,香港終歸是中國共產政府統治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部份。所以今天的談判,姑勿論那一方佔上風——其實談判如果成功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方「佔上風」之事!姑不論談判多麼成功,香港最終的政治命運是一樣的。當然談判成功的程度,對過渡時期裏香港人的生活,甚至對香港長遠的經濟命運都會有很大影響;光是這一點,已經足以證明談判成不成功是有其極大的重要性的。但是,他們對香港長遠的政治命運的影響,充其量是間接的、是不肯定的。
長遠來說,我們希望香港怎麼樣?這一點,討論的人很少。這也許因為香港人很現實,認為「長遠來說人都死了」「不可以預知的」或者「不可以改變的」事情不必去思量。但是香港的長遠命運並不是完全不可以預知的。肯定可以知道的是:中國政權今天是堅決穩固地操在中國共產黨手中;這個政權在中國大陸上日益穩固,五十年之後也不會比今天弱。「反清復明」是非分之想了。或者說,別說五十年了,就是十五年罷,十五年前的中共統治局面跟今天的中共統治局面分別極大。一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搞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大家難道是想像得到中國大陸今天會這樣開放自由嗎?既然如此,誰會預知十五年後的局面會發展成哪一種境地?可能在民生、民權、自由開放方面,中國都會比香港金錢的畸型社會更理想。這種說法是有的,也是有人相信的。有人甚至相信中國到時不再是共產政府!但是這究竟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推測呢?
中國不可能變成一個實行民主政制的中國
中國共產黨並非光在拿共產主義作幌子的;中國共產黨也不是掛共產主義之招牌做資本主義之生意。不正是和不重視中國共產黨對共產主義的認真態度的人只好咎由自取。共產黨的政治觀、階級觀、經濟觀乃至政治方法,都說得清清楚楚,絕不含糊;細讀近代史和中國領導階層的著作的人隨時會得到印證。政策方針是有彈性的,可以因為時勢需要而修改;某些情形下,中國還可以容忍異己;但是,基本的原則和最終目標則不得轉移絲毫。此外中國政府是一黨專政的政府。這一點也很重要。對黨而言,黨的權力是最重要的,是大前提,可以包容暫時性的、有限度的批評,踰與半吋就是要嚴格箝制、繩之以黨紀。共產主義從來不標榜民主;共產主義走的是「民主專政」——一種大不相同的路線。在共產主義統治下,中國未必一定是比民主政制統治貧弱;有人相信他們的治安就會好——有些人還相信寧枉勿縱!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制度下會有更多民主競選、自由開放、公開批等情事,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十五年內可以發生的變化很多,但變化不是漫無規限的。中國不可能變成一個實行民主政制的中國,中國也不可能變成一個流行自由經濟的中國,除非中國政府放棄共產主義。
這樣來說,如果香港最終的政治命運是成為中國共產政制的一部份,即我們根本可以預知「過渡時期」裏的基本方針,就是香港逐漸受同化。中國政府的介入會越來越多,香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來的人。或者,區議會、市政局、乃至立法局及各類團體會多了一些親共代表;通行的名詞用詞會多用內地流行的一套;掛五星旗的建築物會越來越多等等。不然的話,又怎麼能叫「過渡時期」呢?難道要成為「暫時不便」時期加上「一齊改變」?
「一廂情願」妥協的幻想
當然,對於本來就相信共產主義的「愛國人士」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熱切盼望的大事;但是這樣的人在香港並不算很多。土生土長的「還算青年」的一輩中對香港的歸屬感一般都信當濃烈。香港未必真的那麼十全十美,但是跟別的地方一比,好處只怕多一些。面對九七問題,有些人以移民的方法逃避;但也有不少人不願意這樣做;其中比如「匯點」組織裏的人贊成他們心中的「港人治港」,還有就是潛力頗大的一些社團領袖,相信即使不是「港人治港」,也準備發起團結本港居民,培植他日中國接收香港的時候與中國政府談判的力量。他們一方面相信沒有別的路可走,另一方面又相信會有組織的條件下,跟中國當局談合作條件是可行的辦法。他沒有希望藉此盡量保持香港人珍惜、香港賴以生存的制度、權利和自治結構。易言之,他們願意作出有限度的妥協以維持大局,維持基本利益。
這個目標用心良苦;但是這個目標實際不實際呢?看來即使委曲求全,也未必會有多大的成功希望。最大的原因是地位不對等的兩方,絕不可能真正坐下來講條件,結果只好是勢力薄弱的一方據理力陳己見,聽由掌權的一方決定一切。如果決定不符合勢力薄弱的一方定要求,那麼,他們是該抗拒呢?還是該妥協?不準備抵抗的話,只好一步步妥協,直到完全聽掌權的一方的裁判,唯命是從。準備妥協而不考慮抗拒的人,又可以有多大的談判力量呢?所以說自私的妥協,比如近來頻頻上京的鄉議局一類的團體,如果他們認為可以跟中國講好條件保障他們的利益而不顧香港全局命運,那麼,他們的想法未免太過一廂情願了。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一點;即使妥協真的成功,那也不過是「過渡時期」而已,維持五十年大概還說得過去,要是你老是不踏上社會主義的路,那根本就失去「過渡時期」的用意了。長遠計仍是要拿定主意,接受共產主義社會政權,做個共產制度下的中國人。那麼,現在就要看清楚不要騙自己,更不要騙取別人的支持。
獨立是「唯一出路」
反之,如果不願意接受妥協的後果,唯一可做的就是絕不妥協。但是,要做到絕不妥協,要堅持長遠保留香港現有的一切特殊有利條件,保留一切居民現有的權益自由,保留目前這種不受中、英政府干預的實際自主,則事實上只有一條路可行,那就是獨立。這樣一來,堅決不願接受共產政權統治的香港人可以繼續做香港華人了;不願意「英國人在統治三十年」的一些大學生可以不必受英國人庇蔭了;要治港的港人也可以放手大治了;預備組織民間力量的領袖也有了明確的目標了。舞固然可以照跳,馬固然也可以照跑,連法治也可以繼續推行。高等英國人請回祖家去,不然就留下來做一個同舟共濟的普通香港人;熱愛中國政權的人請回中國去;願意在資本主義社會拼老命搶奪遍地黃金的人,更可以在這裏以青春作賭注去賭他一賭。
「香港獨立」不成的原因
搞「獨立」是冒大不韙。這點誰都知道。頑強如鐵娘子,也不得不說:「要不是中國的緣故,香港早就獨立了。」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許家屯可以容許不同思想背景的人同入愛國陣營,却不能容忍不支持統一的人。提出各種解決香港前途方案的每一位論者,幾乎都開宗明義先說「香港當然不可能獨立」。由此可見——香港獨立這個意念相當普遍,但害怕這個意念的現象也相當普遍。
事到如今,「冒大不韙」也要分析一下。「香港當然不可以獨立」的理由有三點:
(一)香港不能以軍事防守
(二)中國統一是神聖的大業,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要奉為基本信條。
(三)中國不容許。
第一個理由在今天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裏不能成立,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利益互相關連,唇亡齒寒,只要香港在國際經濟上有獨特作用,那麼,其他國家會出於自利而維持香港的完整地位。主要當然是得到中國同意,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這當然跟星加坡和大馬關係的情形相似。所以,第一個理由不配合第三個理由是不能獨自成立的。第二個理由不是理由,因為講信條的人是不講道理的。中國為什麼要統一?七十年前,我們相信中國不團結是不能強大起來的;今天的中國不強大麼?中國版圖因朝代而異,為什麼今天就不可以有新的發展?所以說,不是講道理,是數人頭——有多少人相信,有多少人不信。第三個理由是唯一的真正難題。這是一個實際的難題。中國容許香港獨立的客觀條件是俱備的;中國不容許,香港就獨立不了。事實就是那麼簡單。
中國不能容忍香港獨立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第一就是為了面子:中國也信奉中國統一信條,但主要是把香港收回,一雪前恥;第二是為了台灣;台灣可以是一個潛在的軍事威脅。進一步問:中國有沒有可能改變態度呢?獨立的香港被中國管治下的香港更有機會保持繁榮,而香港對中國友善,可以促成中、港互惠。但是,中國會認為,獨立的香港會比殖民地香港帶來更大的恥辱。殖民地還可說是英國人持勢逼迫腐敗清廷割讓,獨立却等於是香港中國人公開表示不歡迎中國的政權。
更重要一點是:中國何必改變態度?中國政府堅信香港人絕大部份歡迎回歸祖國,再不然的話,還可以借重一下香港中國人強烈的民族意識;如果擺明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做英國殖民地政府的順民,一是回歸中國,那麼,香港人絕不會公然站在洋鬼子那一邊!正因為這樣,「獨立」於是成了冒大
韙:一旦多出了「獨立」這條路,選擇就不是這樣明確了——起碼道德上講,香港人不一定認為獨立等於背叛了五千年中國文化。既然口口聲聲說「香港當然不能獨立」,當然也沒有人問「香港人是不是當然願望獨立」這個問題了;其實答案是什麼,大概絕不是中國當局想像那麼簡單。香港人是很實際的,這種沒有機會成功的事,香港人大概不會認真去想;大家也許都寧願妥協;但要是認為妥協根本沒有意義,那就要公開的問:大家是不是願意堅持不變到寧願獨立的地步?
我們只有自己的力量
香港人對共產政治的看法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中經歷了不少變化,大致上說,印象是變得越來越好了,而中、港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友好了;從五十六十年代的恐懼和口誅筆伐,逐漸變成容忍和接受。這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中國政局逐漸穩定,對外逐漸開放,另一方面是雙方都有意避免強調敏感的政治上的分歧。「從大陸逃難來的」這一類說法固然不再有太多人說,甚至「大陸」一詞,大家都覺得不夠尊重而改稱「中國」了。但是,這並不表示這一代的香港人比以前更樂意在中國共產政權下生活。他們願意跟中國友善共存,互利互惠,但一旦重提被接管的可能性,香港人往日的抗拒就成了今日的反應了。
香港人的這種感受,中國認為既不可理解,也不可忍受。英國則認為可以理解,但不可以慫恿照顧——可能還會被英國視為要求加長過渡時期的因素之一。但是,最基本的政治現實,是香港終歸要歸還中國,而唯一公認的合法中國政權是北京政府;香港中國人如果不大喜歡中國的政權,那也就太抱歉了!就以目的含糊的「觀察社」來說,盡管他們可以不斷地向香港政府反映至少是他們一代的香港人的意願,但是,港府畢竟可以替他們做什麼呢?
這個世上沒有可以代替我們拿定主意的人;這是最幸運也是最不幸的一代,我們只有自己的力量。這股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有責任認清楚我們所要的是什麼。目前的邏輯是:我們不預備放棄我們認識的,用血汗心智塑造出來的香港。從政治上講,結論便是要求獨立。不願意走獨立之途,就唯有妥協了。
(文章原載於《明報月刊》1983年12月號)
註:小题為本土新聞編輯室所加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吳靄儀:猛火煮蛙


明報

一九八三年底,中英談判期間,我在以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為使命的月刊發表文章,公開談論香港獨立為香港人須面對的選擇。文章題目為〈妥協與頑抗——擺在眼前的路〉:沒有底線的妥協,就是完全與中共政權下的中國大陸同化;徹底抗拒同化,邏輯上就只有香港獨立。兩條路都難以接受,但香港人必須破除禁忌,正面討論,面對代價,作出選擇。文章刊登之後,一片沉寂(可能文匯、大公除外,但我忘記了),因為香港人視抗拒為畏途,寧願寄望於一國兩制方針之下,香港會五十年不變。《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既成事實,我們就努力建立一切能守護香港那一制的原則與制度,堅持在《基本法》之下我們所有的空間
       
        三十多年之後的今天,為何港獨成了家傳戶曉的熱門話題?為何有17%港人支持港獨。而年輕人之中有四成人支持?是不是獨立的條件忽然成熟?是不是香港人忽然有興趣成為獨立國家?決不是。自1999年人大釋法以來,香港人的原有生活方式、自由權利、自治自法的範圍己不住遭到蠶食,允以2003年反對23條立法大遊行之後,中央改變政策,香港機構干預香港事務已日深,雖然已有人警告這是「溫水煮蛙」,香港人會在不知不覺中盡失自由,但「港獨」仍沒有變成話題。忽然變成熱門話題,始於特區政府及中聯辦為了自己的理由,忽全力加強火力,猛火煮蛙,於是半昏迷的青蛙,忽然紮醒,自到原來原有的生活方式,己完全沒有了「一國兩制」之下的生存空間。要生存,就只有極力扎掙,跳出沸水,在蓋子壓下之前。起碼,17%的人相信。


        這場扎掙,不可能不流血,在現在的條件及狂人強權領導之下,鮮血必然會是白流,要消滅港獨何其易?只要香港人的原有生活方式在一國兩制之下確實受到尊重,港獨就沒有銷路,反之,就會愈亂,在添馬廣場上不過二十餘的陳浩天向聚集的群眾說,革命不是時候,因為未有足夠的群眾基礎,這是十分正確的決定。未來幾年如何發展,就要看雙方的智慧。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林榮波:韶關、深圳、寧波、香港

拉開窗簾,日光猛然瀉進來。天邊的雲層捲得低低,將鯉魚門一帶,壓成一小塊。天海一色,海面沒見幾艘船隻。優美的海岸線,襯上幾座墨綠色小山,本來一幅大好風光,讓對岸的堆填區破壞了;眼角餘光,山坡像块撕開的傷口,露出片片泥巴。下面十幾座貨倉、二三幢車廠,將海灣圍成避風塘。幾支躉船吊臂,各自從防風雨的綠帆布艙口伸向天空。毗連旁邊的盡是小船、駁艇。隔著狹窄的水道,泊了幾艘拖網,船舷黑白雙間,臨近黃昏,依然耀眼。
遠望海岸天色,想起那段經歷,斷斷續續,不太真實。
韶關
保釋候審期間,我被安排到圖書館做義工,工作輕鬆,按編號上架,比分科容易。由於是兒童部,學生上課,因而沒多少事做。時常早下班,到附近的咖啡館閒坐,或者在江畔散步;每天,總有太多時間。
小城三江六岸。起程之初,問押解我的專案組員,韶關有多大?二人搖頭,未去過。我大約三十年前,跟團經過采風樓,再去南華寺,住城外,隔天上丹霞山便回程,等於未住過韶關。
抵步當天,問接管我的勞警官,他開著車子,笑而不答,大有來日方長,不妨慢慢逛。
比起單獨囚禁寧波,不准踏出房間半步,只能望天打卦,人在韶關,相對自由得多。在酒店安頓好,當晚看地圖,不甚了了。最後用押解我到當地的史先生給我的手機檢索,才知大概。
整個韶關市,分成三區:曲江、湞江和武江。面積大不過九龍。我住的是湞江區,人口只有31萬,不及官塘一半。大抵過去五個月,一直對我提審的專案組,見我表現順從,不擔心我有異動,辦完移交手續,陪我重遊舊地,去了趙丹霞山,三天後返回寧波。
此後星期日、一放假,到圖書館上班,傍晚去派出所報到,變成日常生活。 我後來公開事件,大陸就利用輿論抹黑,明眼人都知道,那是想掩蓋事實。除了幾個同事和我的女友,讓我覺得意外的是,居然有人強迫陳館長上電視。為甚麼說是強迫呢,因為館長私下跟我說,早知道事情原委。那天看他上電視表情十足,不禁替他難過;一個正直的文化人,被迫公開做違反公義的事,必然內心有愧。但願他知道我理解他。
由於我這種保釋犯,算是小兒科,毋須動用到市級單位,於是把我轉到地級派出所,交由周警官看管。韶關地處粵北,也是南方,稍為翻過書的人都知道,中國有南北差異,一般而言 北方較南方保守。根據從何而來?看近代史就明白,幾次近代革命在那裏發生?不就在廣東嗎,這是因為廣東早已跟外國通商,外國人開明的辦事作風,隨經商傳播到此;而所謂革命,說到底,正是新思潮帶動社會改革。這就不難理解,南方一向較北方開明。
周警官何止開明,我有時覺得,他比我更世故。除第一次在派出所辦手續,他穿著警服,以後見面,都是普通衣裝。如果不知道他的背景,跟他接觸,是無法覺察他是當差的。那天他坐在巨大的柚木辦公桌後,跟押解我的人互簽文件,到我畫押時,多次打量我,神色嚴厲。 我不覺暗暗叫苦,眼前分明是個惡吏,不要說平時避之則吉,如果是朋友,也是少交為妙。可我卻要留下跟他相處。當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他們談完正事,握手送客,關上房門,回頭笑了笑,態度卻友善起來。
返回桌子,他拿出保釋文件,向我重申,必須遵守所有條文,如違反任何一項,會立刻取消。
接著檢查手機、看我住的房間。
周警官前後兩種態度,讓我有點意外。開始是每天到派出所報到,周警官就摘事記下,然後問話。下班有沒有遇見甚麼人?有沒有向人透露住址?接過來歷不明的電話嗎?有沒有向傳媒 一 特別是香港傳媒談過情況?諸如此類。我當然照實回答,如讓他發現虛報,等於違反保釋承諾,會將我收監。周警官負責社區工作,近似香港警民關係,經常外出,每天回派出所問話,太花時間,於是改在酒店大堂。這樣不久,他有時沒空,乾脆電話聯絡,做些筆記, 如此了事。又不久,他看管我愈來愈鬆,到後來見我放假,有點無所事事,著我跟他去探訪民居 一 甚至看他的朋友。
由於常常見面,一同外出,周警官跟我無所不談,惟對的我案件,卻鮮有提及。只在語言間聽出他非常了解,對我所謂的犯罪行為,看得很輕。又不是殺人放火,不過幫人打工,寄幾本書,算得了甚麼?他私下表示過。
周警官臉肉橫生,粗眉角眼,有點哨牙,生就一副惡相。後來看慣了,原來兩碼事。當他默不作聲,若有所思的時候,甚至顯得有點笨拙。我開始時給騙過,觀察他怎樣跟人打交道, 才漸漸明白,周警官原來是個隨和的人。沒幾星期,專案組的人又來,約略找我問話,周警官坐在那張柚木桌後,不苟言笑,有時講幾句我的表現。晚上周警官請他們吃飯,我不便在場。至於他們密斟甚麼,周警官沒說,大約是商量處置一隻圈養的羊。
把我圈養在韶關時,他們千不該萬不該,居然給我手機,真是一把兩刃刀。為了監控,他們交我一部小米,要求待機,隨時追踪。這是一個不小疏忽。囚禁寧波時,是十一月份,由於 我分居的妻子報案,傳媒已查探到一家小書店四人失踩,公開了事件,不獨全港嘩然,也引起外國傳媒關注,連篇累幅報導:大陸政府涉嫌破壞一國兩制。為了平息事件,他們漏夜要我報平安。提審我的史先生是寧波人,不會廣東話,先把我要說的話,用廣東話寫在紙上,後來不放心,找個曉廣東話的刑警在旁監聽,怕我透露關押地點。那時候我處於隔絕狀態, 對香港發生的事惘然無知。
意外獲得手機,我約略瀏覽韶關地圖,就拼命查看相關報導。當我清晨五六點,站在濠景酒店三樓8315房窗口,天色初明,透過那棵巨大的樟樹枝葉間,看著疏落的汽車從環形天橋底穿過,開始尋思得到的訊息。儘管那些全是黨報黨媒的報導,但從中國外交部幾段簡單反駁美國國務院、歐洲議會的外電聲明中,我知道事情鬧大了。
然而有許多細節仍不太明白。怎麼張志平、呂波和李波都被關押起來呢?在寧波時,那個姓史的讓我看過桂民海的資料,說他十三年前,因為醉駕撞死一個女大學生,後來用假證通過泰緬邊境棄保潛逃,目前已關押起來,等著追究判刑。姓史的要求我寫一份對桂民海的感受,想看我的取態;如果態度正確,對日後判刑有點幫助。我當然大感意外,原來我的老板在大陸有刑事在身。醉駕撞死人、棄保潛逃,不要說大陸,在世界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也是該譴責的。當我把幾百字感想交出,姓史的又給我一篇文章,那是內地一個記者舊文,批判桂民海身為一個中國公民,如何犯了事卻不肯承坦責任,最後一走了之。但我細讀內文,反而疑竇頓生,裏面說桂民海保釋被判緩刑,於理不合。一個被判緩刑的人,怎麼可能棄保潛逃呢?反正不用坐牢,最多賠償了事。只有笨蛋才逃跑。該文顯然是事後寫的。在桂民海出走後,內地法院才宣判他緩刑,好讓人覺得,連緩刑都不肯,桂民海應該千刀萬剜。姓史的多此一舉,讓我覺得事件真假難辨,但那篇文章,分明做假。
大有千頭萬緒,理不出個所以然。在寧波被提審二個月後,即2016年初,他們才出示具文檢控我,在香港通過郵寄大量圖書,觸犯了中國法律,罪名是《違法經營書籍銷售》。先不說我是打工,只屬從犯,書籍在香港進行交易,本來就合法,所謂違法經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條罪行缺乏法理依據。何況郵寄的是我,把我捉將審查好了。如果說呂波和李波由於是股東,算是主犯,那張志平呢,他不過是打工,沒有理由把他也關押起來的。這不等於有個香港老板,說過反對中國政府的言論,不但把那個老板,甚至連打工,等他們進入中國大陸,一併扣押起來,告以煽動宣傳叛亂罪同樣荒謬嗎?又或曰,書店曾經通過網絡郵購,在大陸網銀進行過交易,等同在內地經營。且不爭拗大陸法例有沒有這條文判定,即便有,大陸也可以派法人到香港,通過司法程序,進行控告,怎麼可以不聲不響,像黑社會那樣,待書店的打工和股東,先後進入中國境內,突然通統扣上手鎊、曚眼押解到寧波的呢?
在韶關三個月,我始終搞不清楚大陸關押我們,怎麼又會牽涉到破壞一國兩制?當時我還不知道李波是在十二月底被脅迫上大陸,不像我們三人過關押走。我試圖從那些黨媒的報導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可始終窺探不出究竟。就在三月底,我被押解到韶關前三天,突然轉送到深圳的麒麟山莊,跟他們見面。在豐盛的晚宴上,我們談及寧波監視居住的情況。那時我才知道,張志平和呂波關押三個月後,已獲保釋,二人分別到過東莞和東北。再過幾天,他們還可以回香港,辦完私事再返大陸。李波當時言笑晏晏,說是自願回來執手尾,對於發生這樣的事,很抱歉。為了表示誠意,他拿給每人十萬元作為補償。到第三天一早,我被關押五個月後,又從深圳押到韶關,開始了保釋候審生活。
周警官愛散步行山,我也一樣。有一次在他家樓下起步,沿北江去百旺大橋,快到那裡的近水樓台,我問他,為甚麼寄書這件小事,會搞成國際事件的?周警官像聽不見,指著堤外說,你看,作天江西下大雨,今天北江發大水了。我看著翻滾的濁浪,明白他不想談。
周警官對我夠好的了,沒將我當罪犯,像朋友一樣看待。他同情我的處境,但他不想牽涉進去。過幾年他退休了。他有老婆和待嫁的女兒。他想安享晚年。他生在這種體制下,就要按這種體制生活。勿再說了,好不好?我們保持步速,周警官不發一言。但我聽見他的心底話。
四月一天深夜,有人拍門,覺得奇怪,我在韶關沒有朋友,除了周警官。要不是勞警官?他偶然來看我,但他跟周警官一樣,都住武江。有甚麼急事?停下音樂去開門,兩個小姐站門 外。前面的稍矮,樣貌不怎樣,另一個有點姿色,跟我差不多高。兩人默不作聲。目光朝陌生的臉孔上游移,我忽然明白過來。搞錯了,我說,要關門。然而門邊被人用腳頂住。甚麼?前面那個問。原來不曉廣東話。搞錯了,我再說一遍。她們看著我,沒打算離開。我約略看門邊,向她示意,最後她明白了,我隨即關門。
回到香港後,當我在立法會休息室小憩,陪我的何俊仁收到whatsapp,打開看,然後說,還沒見記者,抹黑先來了。我看看,門外像舊居,裏面的女人聲,聽得出是前妻。我記起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恐怖,假使我當時亂搞,被拍下過程,現在有人拿出來公開,豈不是成了我的人格罪證?這種艷遇看來刻意安排,那些人都防著我,處處留一手。
到了五月,專案組的人又來,這次除了觀察、同時通知我,北京批准我回港探親,但要把書店的電腦取回來。我大惑不解。上面只有讀者訂書資料。你們不是有軟件複印嗎?我被囚禁寧波時,專案組的人打開過,要我指認一些人。當時我非常詫異,怎麼他們都弄到手?是有人偷偷溜進書店盜取,還是找誰幫忙?我後來知道是李波,正是提審我這個史先生說的。 接著他跟我解釋,用軟件複印本做呈堂證物不太可靠,書是你寄的,資料是你打上去的,由你帶硬件過來舉證,最靠得住。我被囚禁五個多月,又被迫留在韶關兩個月,待到六月起程,足足離開香港八個月。我掛念我的親人,我的老師。老師年老多病,快死了。我非得回去不可。
到了六月,專案組的人又來,這次換了人。原來史先生的副手不見了,來的是更高級別。史先生說是陳處長。他坐在疏化椅上,中間隔著茶凡,看了我一眼,沒怎樣作聲。周警官泡完茶。請慢用,陳處長。周警官看看我,離開房間。是這樣的,姓史的先開口,坐另一邊,帶著謹慎。去香港本來兩日,我們考慮過,你不宜留得太久,現在改為一日。他停一下,看看處長,那邊沒指示,於是又說,你看看怎樣?當時不是說好兩日嗎?我問,覺得毫無道理。現在改了,史先生看著我。我看那個處長。你也考慮一下。他說,然後喝茶。
深圳
快到廣州站,幾個乘客預備下車。我看一下表,大概10點到深圳北,中午可以過關了。隔著走道,他們坐另一邊。後面有人站起來,伸手取行李,姓史的稍稍欠身,回頭看了看。處長握著椅背,朝車窗外望。我靠回椅子,閣上眼,看了一會兒書,有些眼倦。隨後高鐵緩緩起動。人在黑暗中,跟著輕微搖晃,感覺像上次那樣,如果被帶上手銬,同樣曚著眼,只是方向相反......。
2015年10月24日我被十幾個人從關口押走,帶到深圳一個派出所,待到夜晚,兩個人進來盤 問。你就是林榮基?隔著犯人欄,一個坐下來問。另一個很面善,我忘記在哪裏見過。他就是那個姓林的,面善的說,沒坐下。你知道你犯了甚麼事嗎?坐著的問。我搖頭,只能坐著, 因為被鎖在犯人椅。是他了,那個面善的笑著,有點興奮,像捕獲了獵物。然後我認出他。 幾年前我帶書過關,打算幫讀者寄,結果被發現了。那次扣留了六個多小時。問話的是個北方人,五十出頭,廣東話說得地道,表示是國安局,說自己姓李。這個面善的後生,當時也自稱姓李,是當記錄的。問話三小時後,北方人查出我確實是小書商,不過幫人代寄書,沒別的企圖,於是離開房間,安排放人。兩個人待著,然後談起話來。沒想幾年後又踫面。
你升官了,我以為他認得我,可以證明我不過是賣書的,有點高興,覺得很快會離開。原來不然。我的話惹惱了他。他猛然拍枱就罵,你知道你現在是甚麼身份嗎?你搞寄書這種事,意圖推翻中國政府,我們是中央專案組的,我們就是向你這種香港人專政。我大為託異,有些不大相信。我知道中央專案組是文革工具,用來對付階級敵人,好多人就是被它整死的。
我覺察事態嚴重,但同時有點糊塗,想他再說一遍,以確定一下。可是他似乎意識到漏了口風,餘怒未消,只是瞪著我。旁邊那個打開筆記本,年紀也不大,三十出頭,示意同僚坐下, 開始審問。
寧波
2015年10月25日夜晚,被扣手銬曚眼戴上鴨舌帽,坐十多小時動車後,我被帶離車站,轉移到一架七人車,大概也坐後座。這之前在深圳關口,以至監視居住期間,多次被帶到另一個地點拍視頻,就是坐這種車子,夾在二人之間。經過約45分鐘車程,路有些顛簸,我被扶上一幢建築物二樓,進入房間。有人解開手銬眼罩除帽。我還沒看清楚環境,押解的人先要我去角落,那裏有塊六呎高半透明屏風,用作跨廁間隔,然後脫光衣服,大字蹲下接受檢查。 跟著換上橙色囚衣、水泥色綿布運動褲。
我犯了甚麼事?矇眼上動車之前,我的眼鏡被取走,猛然的燈光讓我只能瞇著眼,我再一次問。依然没回答。
早上七點半被叫醒,梳洗完待到八點,然後吃早餐。那是碎成芝麻狀的粟米粥、一個饅頭和煎蛋酸菜等。當我預備吃時,站在屏風下的看守走近,生怕我有別的動作。我一邊吃,一邊仔細觀察四周。前晚我在深圳被鎖在鐵椅上,審問完無法睡;在動車上雖然被矇眼,但我一 直強起精神,留意停站。我全程焦慮不安,迫切想知道押到哪裏去。昨晚我太累了,當他們指著一張床,示意我可以躺下,我倒頭便睡去。
一挨我吃完,看守立即把塑膠餐盒和膠匙取走,交給門口另一個看守;那個坐門口的,抱著雙臂始終盯著我。
我知道稍後有人問話,趁這段空檔,我嘗試理清思路,搞清楚狀況。不過一天時間,我就被人押到千哩之外。我拿起給我穿的塑膠拖鞋,看看鞋底,上面印著生產地:寧波。我確信是被關到這個地方,因為唯晚下動車的時候,我偷偷地抬頭從眼罩邊看,瞥見亮著的寧波站牌, 而前一個是雁蕩山。這裏是寧波嗎?我拿著拖鞋讓看守看,兩個人還年輕,看起來稚氣未消,還沒有被訓練成憤青。然而就像我多次追問,究竟犯了甚麼事,同樣無回答。我回頭看,後面那個也光盯著我。
這時,有兩個人進來。
我站起來,隔著兩張併起來的枱子距離,他們先是站著,等後面的看守離開,讓前面那個取來椅子,才先後坐下。那個高個子審視我一會兒,回頭確定看守走了,才坐下,打開帶來的手提電腦,另一個打開筆記本。也是先問姓名、香港住址、工作、職位、書店為甚麼頂讓給巨流等等,跟深圳審問的差不多。然後就問寄書的事,從甚麼時開始寄,寄的是甚麼書,寄了多少,通過何種方法寄,等等。我如實作答,他就用電腦記綠下來,一直臉無表情。那時我又試著問,我犯了甚麼罪行?高個子打字,沒表示。我看另一個,他靠著椅背,用很奇怪的眼光看我,仿佛我大難臨頭,居然還不知道。然後那個高個子交我一張紙,要求簽字。上面列了兩個條款:一是答允自願放棄通知家人,另外就是自願放棄聘請律師。
這樣持續問話,從十一月每星期四五次,到年底變成二三次,他們問起書店的同事來。呂波、李波和張志平,你們是怎樣認識的?我一五一十回答,高個子又問我有沒有呂波的手機號。 三人中我跟呂波比較熟稔,我們不但先後在田園書屋工作過,我還跟呂波的媽媽在田園共過事。我離開田園不久,他的媽媽有一天在睡眠中遽然去逝,作為同事,我當然要去送行。可以說我跟呂波交誼比較深。我記得被沒收的銀包中,有一張名片上記下他的手機號。他這樣一問,我倒以為呂波沒事,仍然在香港,我反而有些擔心起他仍在東北的太太來。我當時確實很天真,只要我詐作不知,名片上的手機號並沒寫上他的名字,呂波會沒事的。
真的不知道?我搖頭。我後來才知道,他們故弄玄虛,呂波其實比我更早關押起來。他們不過試探我是否老實。高個子最後對我笑了笑,我一直不解其意。
看守我的年輕人,每天二人一組,分六組每次兩小時,全日輪流監視。由於天天見面,有兩三個還不怎樣,願意跟我談些話。其中一個後生是當地人,生得相貌堂堂。有一次趁我梳洗, 他拿著綁住繩子的牙刷,蹲下來悄聲說,隔壁有個人很高大,好像是你的同事。這之前我請他幫我留意過,他當時輕輕點頭,沒敢多說,因為不足三百呎房間,佈置了三個監視器。我停下漱口,才開始明白,那個提審員離開時,對我笑了笑,原來呂波也關押了,他知道我說謊。後來也是這個後生,幫我一個大忙。你的女朋友是不是湖南人,很喜歡吃幹媽醬(辣椒醬)?她有沒有哭?我立刻問,她非常膽小,這次累她受苦了。他約略點頭。再幫我一個忙,我小聲求他,叫她不要哭,我就在她附近。然而他這次向我使眼色,有人在視頻看著呢,他幫不了這個忙。
短短三個多月,孤立無援,我不曉得是在這種了無終止的審問下,還是在沒有罪名的、遙遙無期的關押中,開始想到了自殺。每當我仔細察看,四面牆壁都用軟墊包住,試圖撞斷頸骨顯然不行。上吊呢,樓底有近二十呎高,根本沒法把褲子扭成繩子掛上去。而那幅伸手不及的偌大的玻璃窗,本來有道鐵欄柵,卻被鐵絲網封掉,徒手掰不開。至於那個裝得高高的花灑頭,呈弧形狀,掛不上任何東西。整個房間佈置,讓人越看越恐懼。因為很明顯,過去有人被單獨囚禁,長期隔絕,最後精神崩潰,曾經了斷過。這種種措拖,正是防止人自殺。我那時大概就處於這種狀態,萌生了死念。對於死本身,我自覺不太害怕,反正人不免一死, 我怕的是對死亡的恐懼。我忽然好像體會到,一個人尋死的內心感覺。
無法自殺,只好繼續承受失去自由的痛苦。然後又是不斷提審,直到2015年底,有一天,高個子打開電腦,讓我看上面的郵寄記錄。我暗吃一驚,但還是裝作鎮定,按他提出的問題, 逐一解答。
這個人住新疆,為甚麼寄過幾包書又找廣東人轉寄?那是先前郵寄被當地海關沒收了。我教他如果廣東有朋友,先寄那裏再轉寄,大多收到。
為甚麼要先寄廣東呢?
因為廣東易寄,可能是進出口迭繁,只是幾包小書,海關忙不過來,不太為意。
全國各省各市,怎樣寄書容易收到你都清楚?
我點頭。
你為甚麼這樣清楚?
寄多了,自然有經驗。
上邊這些摘要,就是要注意的事項?
我更靠近看,沒有眼鏡,屏幕上的字比紙字更難看。那是某些省份平郵和快遞的郵寄方法。其中一項註明,如寄杭州,平郵掛號多數沒收,因為平郵書籍會轉到上海,幾乎所書籍到上海關口多數充公。如通過郵局快遞,會轉到溫州海關抽查。而溫州就像廣東一樣,進出口繁忙,快遞更易收到。
我再次點頭。看著屏幕,同時暗忖,讀者的訂書資料,他們是怎樣得到的?莫非是拿了我的鎖匙,派人到書店盜取 一 他們不是膽大妄為到跨境執法吧?
大約接觸多了,高個子曉得我寄書似乎沒別的企圖,而他也喜歡看書,有時當著副手,仍不嫌避忌。港台有哪本書最值看?他問。《黃禍》吧,我不加思索,也是禁書。書說甚麼?他有點興趣。我約略介紹,那是一本中國政治預言小說,寫得很有味道,也是目前中文世界預言小說中,寫得最好的一本。即是非看不可?他笑著問,旁邊副手陪笑。然後他就關了電腦,預備離開。可不可以幫我換些書,我問。他看看旁邊幾本書,那是之前借我的。他知道我悶得發慌,尤其一個人處於了無期限的審問、了無期限的囚禁中,沒有別的寄托,是會胡思亂想,甚至會發瘋的。
過幾天吧,他看看我,拿起電腦,轉身離開。
平心而論,提審我的高個子 一 他後來自稱姓史 一 對我不算嚴厲,不像在深圳拍恰罵的憤青。那時我仍搞不清楚,到底姓史的是不是寧波刑警,抑或是中央專案組。對於自己的身份, 他始終諱莫如深。過了幾天,姓史的又走來。我以為有書看,有些高興。然而他只帶著手提電腦,臉色有點陰沉,同他的副手一樣。像慣常等看守離開後,他打開電腦,副手拿出一份 文件要我看。
那是控告我《違法經營書籍銷售》的認罪書。抬頭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下項列了些年月日。我抬起頭,副手要我簽名,就像被囚禁寧波當日,被要求簽放棄條款。我想,既然上次簽了,這次不能不簽。儘管我知道這也是違法辦案。
很好,姓史的見我簽了,臉色稍稍寬容。接著他就把電腦打開,讓我指認一些人。我俯身看屏幕,是讀者郵寄資料。有些是通過電郵下單,未見過,有些是到店購書代寄。這個是甚麼人,你知道嗎?我看著游標上的名字,跟他說,都是些普通讀者,我不曉得他們的背景。然後又掠幾個,看我是否熟識。我一直搖頭,他知道我配合,我唯一說過的謊話,是呂波的手機號,這個他分明理解。
沒過幾天,要我寫悔過書,我本來沒犯罪,不知道怎樣寫。惟有這樣開頭:因為我犯了罪, 現向中國政府誠心悔過....。好不易東拉西址,填滿一張A4紙。隔天副手來取,大約交給姓史的過目。我以為敷衍過去,走到窗下,又去望天。從這一邊,可以看見對面大樓。有時我藉故解手,走上跨廁台階,跪腳察看外面。我數過大樓有二十面大窗,五層高,很可能跟這幢一樣。右邊還有幾幢。如果沒有霧,可以望見幾個山頭。後來我被安排拍視頻,移到走道另一間房,看到背面的大樓旁邊也是小山。估算我關押的地方,三面環山,早晚有霧,該是個地盆。加上那段時期,我被矇眼坐車出去拍視頻,都是從右後邊來回,等於只有一個出入口,因而更加肯定。後來香港新聞報導,說關押我們的是寧波慈溪看守所,從照片上看, 似乎搞錯了,至少那地方不像地盆。再加上我曾偷看過大門口,只有一個電動大閘,完全沒有標示的。
一天姓史的進來,把悔過書放枱上,疊住幾張A4紙。他要求我重寫。我覺得很困惑,不知 怎樣寫才能使他滿意。隔著兩張柏,他又打量起我來;每次提審,我有時答覆得可疑,就會用這種神情看我。他身材高大,如果稍為健碩,可能比呂波更魁梧。每次面對他,我不得不抬著頭。他的樣貌極容易辨認,尤其是鼻子,跟香港的陶傑有點似。顴骨不算大,因而顯得臉頰有點瘦。一頭短髮下,眼睛很善觀察人。我無法捉摸他的要求,到底他想我怎樣懺梅呢?強迫一個無罪的人寫悔過書,等於叫一個清白的人虛構案情同樣可笑。我跟他對看。後來也許理解我,也許想把事情早早辦妥,他收回視線,想了想,最終坐下來,拿過紙,寫下五六個要點,算是教我寫,表示明天要交。
一到二月間,我簽了認罪書和悔過書。當時以為案件差不多,所有程序都辦完,只等上法院判刑。姓史的交我一件案例,好讓我參考。2011年有個東北人,亦是犯了《違法經營書籍銷 售》罪,金額三十多萬元,最後獲刑五年。他跟我說,如果中國政府追究我從2014年頂讓後的刑責,由於郵寄書款不大,只有十幾萬,很可能判刑兩年。我當時已經認命,知道上法院是走過場,大陸所謂法院只負責判刑,因為所有疑犯提審完,已定為罪犯,請律師不過是求情。沒料到事情原來不簡單。
往後他拿了些書問我,第一次約八九本,全是巨流出版物。你為甚麼向人推薦這本書?在過道另一間房,當天預備拍視頻。那是〈習近平內部講話〉。我跟他解釋,因為這本比較可靠。
為甚麼?那這些都不可靠嗎?他拿起其它書。我說這本書主要轉載習近平提出怎樣以意識形態管治,七不講內容有關普世價值、三權分立等,史先生你沒看過嗎?我隨便問,覺得有些奇怪,這書在大陸不易看到,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往往比一般人好奇,何況是禁書。姓史的看著我,沒說話。他大抵認為這類政治八卦書,全都做假,即大陸所說不「靠譜」,不值 一瞧。我見他沒表示,於是接著話,七不講的內容其實兩年前網上瘋傳過,北京有個前女記者叫高瑜,當時轉發給明鏡雜誌刊登,後來作為罪證,被控告涉嫌泄露國家機密罪,被北京法院判刑六年。這就證明是裏面說的是真的?他這時問,還是不相信。當然不能簡單證明是真的,但中國官方卻從未否認 一 這時我看見後面的攝影師向我打手勢,要坐好,他預備拍了。
那時候已拍過些視頻,前幾次所謂的認罪,都是根據他們給我的劇本照本宣科。姓史的兼作導演。最奇特的有一次,當我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車程大概半小時,在停車場下車,因為要上落樓梯,他們可能嫌麻煩,過早地幫我解開眼罩,讓我可以自己行。就在落到底層時,經過通道,一個女警迎面走過,肩上的警徽是寧波公安局。當我像上次那樣,走進同一間房, 坐上犯人椅,預備拍攝的時候,那女警換了便服,也進來坐在牆邊。方小姐嗎?姓史的坐在狀似法庭的審問座,女警點頭,他打開案頭文件,約略核對一下,就又說,方女士坐著就好對方點頭。他的副手打開背後的攝影機,然後二人併排而坐。隨後一問一答,就按照事先排練好,依次進行。
錄影完後,我有些好奇,問姓史的,剛才那位女士坐著做甚麼?他一邊忙著收拾攝影器材, 一邊說,那是證人。我不禁託異,剛才那個分明是女警,跟我的案件毫不相涉,而所謂的證 人,就這樣隨便找?他們一直違法辦案不說,居然兒戲到這個地步,真叫人難以置信。
後來發生的事,卻不禁讓我擔心。為了申請保釋,後來拍了一個視頻,連同那篇悔過書一併交給北京,我當時正等消息,不想姓史的一天說,上面不滿意。那怎麼辦?我憂心仲仲,如果不批准,我可能過年要入獄。沒幾天聽到另一個消息,北京會派人來,說是觀察我。我當下覺得不妙。一下午,兩個人進來,我正在跨廁旁邊洗衣,只好忽忽出來,返回坐位。等他們坐下,我正預備坐,其中一個突然拍枱,表示不許坐。我吃了一驚,只好立著。另一個開口說,你知道我們是甚麼人嗎?我搖搖頭,驚惶未定。接著另一個又拍枱,我們是北京專案組的,你出這種書,詆毀我們國家領導人,你這種人十惡不赦,我們可以把你專政十年二十年,甚至專政到死,香港是無人知道的,甚至像虫子一樣把你掐死。這種突然其來的謾罵, 我被鬧懵了,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好眼光光地任由他們輪番咒罵。這樣謾罵了不知多久,我 一直立著,後來兩個看守走進來,我才發現他們離開了;很明顯,保釋無望。
再拍過吧,悔過書亦要重寫,姓史的後來說。重新拍了,悔過書又重寫,再交上去。那時候快過年,姓史的知道我擔憂到夜不成眠,大概想幫我,釋出了善意。我搞不清是因為意氣相投,還是別的原因,我明白他提審我,是按上級命令,而他有點同情我,想我得到保釋。甚至後來跟我表示,可以為我寫求情信,做擔保人,只要我日後必須配合。那時我只好相信,因為我確實別無選擇。
很奇怪,幾天後姓史的走來說,上面批准了。現在我們是綑綁一起了,倘若保釋後,你棄保潛逃,我會被你害死的。我放下心來,鬆了一口氣。對於史先生的幫助,我當然衷心感激,並且答應他,以後必定跟他配合。但現在回想起來,事情有點蹊蹺,以我對史先生的觀察, 我仍然相信他,只是作為一枚棋子,做成他跟我綑綁起來的事情,看來是有人故意安排的。
我這樣說並非毫無根據,為甚麼北京突然派人對我謾罵一通?眼看保釋無期,有人知道史先生會仗義出手,那個人很可能是他的上司。他了解史先生,而史先生作為既是刑警也是個讀書人,讀書人有頭巾氣也就同時有同情心,甚至比一般人更富同情心,如果史先生跟我綑綁一起,對我棄保潛逃的風險就少一分,因為我不能對幫助我的人不顧而去。比較其餘三人就更加明顯。他們都有親人在大陸,而我只有一個女朋友。我當時這樣看姓史的。除此以外, 根據我後來看到的事實,整件事情還更有可怕的嚴密部署。
農曆年初,下了一場早雪。看著窗外時而綿密、飄飛的雪,讓人心情稍為開朗。史先生過年前,交我一份批准保釋通知書,不久可以出去了,但附帶條件是,不許離開中國。我當然高興,可以外面四處走,比終日囚禁好得多。下午醫生量血壓,我問寧波是不是每年都下雪, 他搖頭,幫我扎手臂。我說從未見過,可惜又不能觸摸。我又說原來這麼好看,確實比下雨好看多。有甚麼好看的,醫生微笑看著壓力計,一邊按橡皮球。我說雨只會直線下,而雪花會飛舞,如果凝視片刻,還會有種奇幻感。他大約覺得我少見多怪、童心未泯,朝外面看了看。這時雪下得更大,一片白濛濛。接著他解下扎帶,手臂的壓力消失了。女人你模過吧, 還未摸過雪?他笑著說,把器材收好,然後離去。
傍晚史先生過來,副手捧住些書。看封面顏色,我曉得是巨流出版物。桂先生對灰黑色似乎情有獨鍾,多數將封面設計成這種色,因而很易辨認。兩人坐下來,副手把書交給我。這些編者,你認識嗎?史先生問。我看看名字,不認識。另外這些呢?我接過來看,搖頭,不曉得,更不曉得他想知道些甚麼。我以為事情告一段落了,既然可以保釋,還有甚麼好調查的呢?他盯著我,有些疑心。我只好再說,事實上過去提審時,我已經表示過,我只是賣書的,出版是桂先生經手,撰稿人我不熟識。這些人當中,哪一個比較出名?這時副手問。我想了想,覺得把書排列起來,更容易解釋。我說這些編者都不同,因為全是杜撰的,巨流這些出版物,多數是拼湊,不好當真。我抽出《中央軍之變》和《中共高官色情報告》,這個李明編了前一本,不知銷情如何,為了保證銷量,後一本改為張三,很可能出自同一人。那內容呢,你看過吧?史先生又問。我根本不會看,我說,你明知不可靠,肯花時間看嗎?
我當時還不清楚,他們到底想查探甚麼,後來看新聞分析,有說因為桂先生預備出習近平情史,有人想阻止;有說某書泄露了軍方機密,想問出消息來源,於是把我們扣查。這些我不想推測,我眼見的是,大陸政府通過暴力手段,把香港一間小書店摧毀了。
真是度日如年,等過一星期又一星期,仍然沒有放人消息。一天下大雪,吃過早餐,醫生走進來,帶來一塊雪,我喜出望外,頓覺人情溫暖。第一次觸模,原來又冷又硬又粗糙,跟女人肌膚差太遠。是車道旁撿來的,醫生說。守門過來看,本來不准帶硬物,由於醫生有特權,不好干涉,只得退回去。醫生叫我坐下來,幫我按脈,大概正常,沒說甚麼,接著就離去。 我把雪放到淋浴地,返回座位,稍稍掀開膠墊,取出幾條線,又數起日子來。那是我被囚禁寧波第三日,從囚衣拆下的線。上面的橙色小結,共124個,即是四個多月。
下午史先生過來,說是要拍半身照,同來的不是副手,卻是個深圳舊相識。當我站起來,他拿著相機,另一隻手推我去牆壁,叫我站好,舉起相機就拍。每拍一次,閃燈就亮起來,而對著閃光,我就貶眼。他立即檢視映像,大約不行,因為每閃一下,我就眨眼,照片裏的我, 全是閉著眼睛。史先生見他不行,接過相機,稍為調校,把閃光燈關掉,接連拍幾張,再查看,點點頭,表示拍好了。我返回座位,史先生走到門口,回頭跟我說,過幾天可以出去了, 但要先留在韶關。我看著史先生消失後,才知道原來他亦是中央專案組。
香港
到了深圳北,打的落羅湖,剛好11點,當時可以過關,但陳處長說先吃飯,我不太為意。他們對深圳不熟悉,於是在僑社大院下車,掠了間小巷食肆。我吃得不多,走出門外抽煙,那 時候透過玻璃門,警見陳處長迭迭看表,我意識到他們已約好,有人在關口,過關後會派人監視我。那時我仍一心一意,不當一回事,依照他們按排辦事;下午跟姐姐吃飯,傍晚找李波取電腦,明早返深圳。起程之前,姓史的跟我說,大約九到十二月,桂民海會判刑,我們可以放回香港,只要保持沉默,事情就告一段落。
過了羅湖橋,當我被入境處職員截住,帶進小房間,受警方查問。同他們三人一樣,我按先前的晚咐:我來銷案。我現在很安全。我不需要幫助。
在便利店買了份蘋果,等待片刻,沒見姓史的和陳處長。拖著預備裝電腦的行李篋,走去另 一間,依然沒見。過關前我們約好,如在第一間沒見,就在第二間,但到底是見面接觸還是裝作不認識?姓史的語焉不詳。我後來才明白他們擔心,怕被人拍照證明過境執法,會惹起軒然大波的。往後我見了傳媒,公開了事件,在灣仔警署落口供,翻看當時入境視頻,我是 11點25分過羅湖橋,他們是11點55分出現,12時15分30秒現身入境出口。我以為他們已入境,就坐地鐵去白英奇賓館落腳。我曉得沿途有人監視,好幾次回頭,但似乎沒見。我後來索性不理,看見又怎樣?我無法證明,反正回去再待幾個月,人人都可以回香港,像過去那樣平靜生活。
然而當我在白英奇1207房,打開手機看新聞,已經有報導我入境,並且像他們三人接受警方問話後,不知去向。這引起我的好奇,雖說我早知事情鬧大,成了國際新聞,但我仍不清來龍去脈,不瞭解它的嚴重性。我急著辦的是見我的親人、我的老師。但賓館的電話不能用, 手機也是。因為我問過管房,房間的電話有記錄,會出現賬單上,當我回去憑單報銷、或是證明我住的地方,確實是按他們要求,否則是會嚴懲的,而且我懷疑那部小米有追踪。我不能冒這個險。我去油麻地鐵想打電話,但不見。問職員,原來電訊公司取消了,現在人人有手機,哪個用?我到街外到處找,窩打老道有兩個街亭,但電話都壞了。附近有家小書店,是同行,認識快三十年,我知道他會借我。跟姐姐約了時間吃飯,再給老師電話,接電話是他的女兒。問情況,沒事,身體還好。我稍為放下心來。我本打算飯後立即探望,但時間不 夠,去屯門來回至少三個小時。
飯後去北角取電腦,站在地鐵車廂內,幾個學生談話,展露笑容;有些人低頭看手機;一個孕婦上車,有人讓座;一個快遞員放下袋子,跨在一旁將包裹分類。人人都無拘無束,不像我被人跟踪、被人操控。我到底怎樣啦?人在香港,依然失去自由。他們欺人太甚了,我被單獨囚禁五個月,又被限制在韶關,我多留一天探望老師都不允許,我要求打電話給女朋友都不可以。我完全不知道她的狀況,我還預備跟她一起生活呢。我用姐姐的電話打給她,原來號碼被註銷了。他們一直欺瞞我。他們要我跟別人隔絕開來。他們的確欺人太甚了。他們憑甚麼跟踪我、憑甚麼讓我失去自由?更不要說他們的辦案方式十足黑幫。我開始感到氣憤。 我不是香港人了。而日後更可怕的是,姓史的在韶關跟我說,將來回港後,仍在書店工作,他還會跟我聯絡,向他報告這裏的情況,通過文字或照相,他們要了解香港,特別是來買政論書的人,以後要做他的耳目。天啊,我今後不止失去自由,我甚至會變成出賣別人的人;我今天屈服,我將來只會做幫兇,令更多人屈服;我今天出賣靈魂,我日後也會迫別人出賣良知;我今天變成他們一伙人,日後只會令更多人入伙。
怎麼辦?
挽著大而笨重的電腦迫地鐵,不能轉身。但我高興,身邊都是香港人。自由自在的香港人。 儘管我喪失不少自由,我將來依然被操控、甚至被監視。但我還是很高興,畢竟我身處香港, 我喜歡被自由自在的香港人擠推,因為他們都有尊嚴。人有自由就會有尊嚴。我知道我的自由和尊嚴,正被那些人一片片剝落,但我感覺到,這些有自由有尊嚴的香港人,會伸出援手, 當他們知道我的自由和尊嚴,正被人逐片剝落。他們是會制止的。然後,他們會幫我尋找我失去的自由和尊嚴,最後歸還我,讓我跟他們一樣,做個香港人。
我檢視用膠袋和報紙包著的電腦,發覺李波拿錯了。或者說,是別人拿錯給李波。我那台電腦沒這麼笨重,我大概心事重重,沿途沒覺察到。如果我詐作不知,把這台沒有讀者的訂書資料拿回去,他們會追究的。我上次說謊,被姓史的知道了。但倘若我把電腦換回來,給他們帶去,我就成了出賣人的人。詐作不知不成,換回電腦帶回去又不行,我不知如何是好。 事緩則圓。我想如果拖延一下,只要深夜才通知他們,今天來不及換,就可以多留一天,讓我有時間決定。
於是我發短訊,說現在去吃晚飯。(這之前我發過短訊,說已經拿了電腦)。姓史的回訊,說可以,後來又發了一句話,表示第一次來香港,沒覺怎樣興奮。我回訊跟他打趣:老兄又不是來出巡,是來出差的。我當時已起疑心,姓史的並非將我當朋友,他幫我求情的目的,不 過做成綑綁的錯覺;如果我棄保潛逃,就會害死他,好讓我加重負擔。我到底不能出賣朋友。 但如果是真正朋友,是不會要求朋友出賣人的。
我太愛香港了,我吃了碗麵就去逛廟街,我好多年沒去過廟街,我困守書店足足二十年,我喜歡看那些小攤販,儘管有些會騙遊客,我喜歡看那些算命先生裝模作樣,替迷惘的人指點 迷津,雖然不太可靠,我甚至去騎樓底看那些企街,我喜歡看路邊的小食肆,尤其是食肆擺通街,喜歡看幾千個食客的吃相,我喜歡到處香港人,我喜歡香港人的質素,我喜歡看香港人在路邊幫助人,我喜歡看香港人衝紅燈,我愛香港人效率快。
我舉起手機,喜歡就拍,我不擔心被跟踪,我知道此刻毋須顧忌,我今晚還是個香港人。
凌晨姓史的接到電話,有些慌張。究竟書店有幾部電腦?我說三部。有資料的是哪部?我用開那部。你用開的放哪裏?放枱頭。書店有兩張怡,是哪個枱頭?就是收銀的枱頭。書店兩張枱都可以收銀,是左邊還是右邊?右邊。即是去洗手間那個?不,是牆邊那個。你又說是右邊?我是站在收銀後說,你是從門口望,左右當然不同。清楚了,等短訊吧。 後來接到訊息,多留一天,明天下午換。
我忘記第一次取電腦,是不是李波開門。應該是吧?但記憶中又不像,我跟李波談話,他太太後來才出現。我搜索記憶,想起第二次去取電腦,李太一直在場。是了,第一次是李波開門,李太後來才出現,當李波說到被人帶上去,李太從玻璃房走出來,插話說,她發覺他失踪了,那一夜她很恐慌。然後第二次談話,她一直在場。有些奇怪的是,第一次談話時間比較長,足足個半鐘,好像談得不多,往往說到書店的時候,我們就沉默。第二次時間更短, 只有一個鐘,但談話內容卻更多。我們約略談過呂波和張志平。呂波目前在香港,幫他埋尾;張志平來過一次,返回東莞,沒有再回來。我們三人當中,張志平年紀最輕,我知道他當時嚇壞了,曾經哭泣。我在寧波聽到時,非常難過。於是又沉默。李波說書店被人收購了, 昨晚看手機,我都知道。然後李波說那些書,已經送過深圳,全部銷毀了。這個我沒留意到, 報導好像沒有提。李波又談到跟人上去的事,李太又插話,那一晚他跟了幾個人,她後來發覺他失踪了,當她打開抽屜,看見他的回鄉證(當晚我再看手機報導,她略過不提鎖匙不見, 最後找人打開),心更慌。我看著李太的表情,猶有餘悸。李波後來又表示,事情很快過去 的,只要按他們的意思做,大家會沒事的。
我當時心不在焉,沒記住李波原話,究竟是被帶上去、跟人上去、抑或被脅迫上去。似乎不太重要,因為意思差不多,都是在不情願下上深圳的(他的不願意,只要翻看他11月的端傳媒訪談,那是很清楚的,他明白表示不會返大陸)。我有時看那個手拉篋,我一進門就立刻換掉,把我的電腦放進去,我怕忘記。那部電腦現在成為負擔。我不曉得該如何做。我記掛住這事,忘記問李波,裏面的讀者資料軟件是誰交給他們的?我當時還沒注意到,他是12月 30日被失踪,我後來根據傳媒報導,11月12日書店已易手,頂讓與姓陳的。當時我還在寧波單獨囚禁,約莫是11月底,姓史的打開讀者資料給我看。這樣對照來看,當時書店已轉手, 把軟件交上去的,該是那個姓陳的。後來我見傳媒,有記者問那份軟件是誰交的,我說應該是李波,我根據的是姓史的說話,後來有人指責李波出賣讀者。我現在查證起來,實在太輕率了,我沒有查證就按照姓史的說法,表示是李波。我被姓史的誤導,讓李波蒙受不白之冤。 我想那怕我是在被誤導的情況下,也要向李波道歉。儘管我當時來不及、也確實沒有時間查證。
我心煩意亂,面對李波和李太,只想到把資料交上去的,是第一個出賣讀者的人;而明天, 我就是第二個。
我儘量表現輕鬆,姐姐叫我多吃些。晚上太子酒樓座無虛席,門外有人等位。人聲喧嘩。鄰桌特別高興,有人起身敬酒,受敬的不好怠慢,立即回禮。聽得出是同學聚舊,說些中學時的趣聞。背後有小孩玩手機遊戲,不知是賽車還是過山車,聽著似引擎又像鐵軌磨擦聲。姐姐問我這次回韶關是不是還住酒店,我點頭,說過來時,沒有退房,有些衣服書籍仍留那裏。
然後姐夫打開手機讓我看,有時是些聖經章節,或者格言。我不知道姐姐一家何時入了教, 這幾年時常跟我講耶穌。要信教呀,人信教就會向善。姐姐語重心長。我當然認同。但人不 信教也會向善,我笑了笑。姐姐搖頭,幫我挾餸。我看姐夫的手機,屏幕一張小相,一隻精緻藍茶杯,杯沿擱朵白菊花。上面說:態度對了,幸福就來了。
送姐姐上巴士,隨後轉入砵蘭街,經過朗豪坊。那天是閒日,如果是假日,晚上八點多,該是人頭湧湧。向油麻地方向行,有時轉進上海街,又走砵蘭街,我想儘量多看,不捨得離開香港。
随著人流向右走,上扶手電梯到地面,如果恰好車到,45分鐘可以過羅湖橋。我忽然想抽口煙。把行李篋推向前,摸索銀包。四處是人流。出了閘口,不知往哪方向走。我記得左邊是又一城,穿過通道後,才發覺走錯路,盡頭兩邊只有樓梯。往右面看,幾個人坐梯級口, 大概正小休,不想返轉頭,於是搬起行李往上走。
抽了第一口,覺得時間不太夠,接著第二口。我看看表,12點45分。最好把手機關掉。右邊是又一城大門口,人來人往。左邊稍遠,有幾個地鐵閘口,旁邊有些小賣店。有人過來抽煙。 垃圾桶上的煙灰兜,積滿煙蒂頭。我再看表。那人抽幾口,拋下半截煙,轉身就走。羅湖橋那邊,有人正等。如果我遲到,史先生不會斥責我,這我知道。陳處長大概也不說話,但會記住。
陳處長說你不太合作,李太說。
怎樣不合作?沒有回答。
昨天跟李波談話,才知道陳處長是他的提審人。我搞不清楚他們何時見過面,聽李太的語氣, 當時也在場。我在韶關時,見過處長兩三次,然後他同姓史的押解我到深圳,分開過關。李波三月份已回香港,不太可能最近見過他,但李太不會突然無緣無故舊事重提,而且只有一 句話。莫非他們剛剛見過面?我想起手拉篋的電腦,我拖延時間這件事,可能讓他覺察了,他很可能昨天親自去書店取,並且大模斯樣,因為書店已易手,再不是李波的。他們很可能早上才交收,談過話。李太不好直說,於是暗中提醒我。 站在和照的陽光下,我打了個冷顫。這次回去死得了。
然後我又想起通宵看手機新聞。那六千個示威遊行、為我們叫吶喊的不認識的香港人,讓我非常感動。還有那些立法會議員,多數沒交往。他們走出來,純粹是伸張正義,不值大陸所為。
那些人太蠶張了,目無法紀,超越了香港人底線。那些勇敢走出來的人,實際上彰顯了人類的良知:人權不容侵犯,我們要維護香港人的自由和尊嚴,我們不會向強權屈服,我們絕不向強權低頭。
他們是榜樣。他們是香港人的榜樣。我覺得應該要站出來,公開整件事,不但讓香港人知道,也讓全世界知道,大陸政府違反承諾,正在破壞一國兩制。
然而不行。我的女朋友在大陸,像呂波和張志平一樣,被保釋候審,倘若我見傳媒,公開事件,他們很可能加重刑罰。還有李波呢。他們惱羞成怒,很可能也將李波檢控,甚至加上莫須有罪名。姚文田就是這樣。我熟識他,一個和氣的文化人,僅僅出了幾本他們不高興的書,就栽臟嫁禍,判了重刑。不能這樣。我不能不顧他們。我這樣做好像是太自私了。我不能不顧及他們。李波說得有些道理,事情很快過去的,只要按他們的意思做,大家會沒事的。我只需保持沉默,回去韶關待幾個月,就像姓史說的,等到九至十二月,桂民海判刑後,我們放回香港,事情就結束了。
但不能這樣呀,這不僅僅是書店的事,也不僅僅是我們幾個人的事。我拖著行李篋,走到閘口,開始跟自己說。我要抽一口煙。抽半口就夠了。我不再看表。我知道足足遲了半個鐘。 有人可能白等。我下不了決定。我返回剛才的地點。一個拖行李的人在抽煙。我不能這樣做。
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對錯。我下不了決定。然後我記起一首詩,那首舒巷城的詩。我年輕時讀過,那首屈膝的書枱。我還記得在《海洋文藝》讀到的。我翻書不比別人少,我這樣做豈不白翻了?我拋下半截煙,改變行程。
補充
後來有些傳媒問我,想瞭解細節,他們幾乎甚麼都問到了,但疏忽了一件事。 為甚麼那些人頂讓了書店,又讓它空置?銅鑼灣書店月租4萬,我知道簽了兩年約,兩年共 96萬,加上找人代辦費,應該超過100萬。人人都知道那些人很有錢,但總不會白花吧?我引用前文:「姓史的在韶關跟我說,將來回港後,仍在書店工作,他還會跟我聯絡,向他報告這裏的情況,通過文字或照相,他們要了解香港,特別是來買政論書的人,以後要做他的耳目。」明白嗎?那些人賣下書店的目的,顯然易見,就是作為一個監視點,將來監視香港人夠可怕吧?這種嚴密部署。我想未算可怕,倘使大多數香港人,面對大陸強權侵犯,我們仍然不聲不響,默默承受,甚至事不關己,冷眼旁觀,恐怕更嚴重的事還會發生;他們既然可以用暴力摧毀一家書店,也就可以用暴力摧毀我們每一個家庭。
多餘的話
寫完最後一段,快深夜了。走到窗前,避風塘倒映的路燈,浮游不定。右邊的民居,萬家燈火。不遠的天橋上,兩列地鐵透著燈光交錯駛過。下面疏落的汽車,沿彎形的高速公路,像田徑奔跑的運動員,繞出優美的弧形。
《老人與海》一句話: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寫於安全屋201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