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南沖 -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http://simple-contrarian.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2.html?spref=fb
Simplistic Contrarian 少智慧/逆思考, 2014年11月22日(六)

左右不分 

       香港人的政治啟蒙從來都不完整,多次的社會運動以至歷史事件,都只是將一些政治問題簡單和片面地呈現。見微知著,一個小處莫過於「左派」的標籤。歷史上因為五六暴動與國民黨的關係,以至六七暴動與共產黨的關係,「左派」在香港被用作標籤與共產黨有關聯的政治勢力(相對於過往統稱與國民黨有關聯的為「右派」,現時因着國民黨在港影響力已差不多完全消去而較少用)。從二十世紀歷史而言,共產黨改革開放前的極左共產主義和工農兵集團勢力(雖然實際上是以農民為主,尤其是當毛澤東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相對於國民黨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的軍政獨裁體制,無疑與一般政治主張或取向上的左翼和右翼大致相符。

      然而自回歸以後,雖然約定俗成繼續以「左派」形容親共組織和勢力,但這派系的政治立場,隨着大陸共產黨已經變質成為國家資本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及「左派」內部勢力分布的改變(留意工聯會到最後仍要從民建聯分裂出來),已變得模糊不清。加上香港政權轉移後共產黨以結合共產黨(親共份子)、資產階級(工商界及保守政治勢力)和基層勞工(工聯會團結的無產階級)的統一戰線作為統治基礎,因此「左派」一詞已經與政治取向上的左翼或左傾扯不上關係。現時香港政治只有建制派(嚴格來說是親建制派,因為這派本身並無直接參與管治)和泛民派(嚴格來說應稱為反對派,因為這派分野只在於與親建制派對立,尤以今屆立法會開始更為明顯)。

       前文("關於831,其實我想說的是...."和"選委會背後的算術")曾分析過,現行選委會制度的政治格局,傾斜於親中央和現建制,因此真正掌握管治權的行政長官,其派性因着產生方法只能取決於與中央建制結合,而非左中右的政治取向,北京成為香港政治格局的主軸,政治人物與北京距離成為量度政治立場的唯一尺度(諷刺的是這距離也是實質的,建制派在北京香港兩邊游走,沒有回鄉證的泛民最近只能到一次性地上海,現在學聯學生連深圳也去不了)。所以現時只存在建制派和泛民派的政治格局,與行政長官產生辦法遙相呼應,而立法會選舉及議會制度本身也導致同樣的二分格局(日後有機會另文再說)。左傾和右傾的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對香港人就像火星般陌生。


公共政策的困境

       在這種弔詭的政治格局之下,兩派均各自同時包含左中右的政治取向。對於長期生活在其他國家民主議會制度下的人,很難理解為甚麼香港的工會可以與商界可以在建制派內同床共枕,也很難明白為甚麼泛民作為反對派連一個像點樣的影子政綱也拿不出來,說穿了其實就是兩派中人在除了六四、政改、中港等這些議題有一致立場之外,其他所有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上根本各自修為、各取所需。然而當政治對決變成議會常態,而因着上述的政治格局建制和泛民各自歸邊,議會的決定便不再反映各黨派在政治取向上的妥協。政黨的政治立場傾向,也變得越來越模糊,教人摸不着頭腦。

       然而香港現時的大部分問題(導致所謂「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不論是房屋政策、教育制度、醫療體系、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產業政策,以至財策稅制,說實在都是左傾、右傾,以至中間路線的問題:

(1) 到底我們應該繼續大建出租公屋將所有基層都搬進去、加大居屋比例涵蓋無法負擔私樓但又不受公屋照顧的低中產、還是以資產增值稅減少私樓作為投資資產的性質令私樓市場回復正常供需?

(2) 到底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官津學校體制教師薪津均一化學位隨機分配的均等主義(或曰均貧主義)、像上世紀末開始的教育改革般在現制度邊緣放手讓私校直資國際學校遍地開花、還是徹底推行學券制讓所有學校自行收生割喉競爭各師各法?

(3) 到底我們應該將醫療體系全面公營化讓病人按需或排隊取用、維持公營醫療安全網照顧基層及重病同時規範中產使用的私營醫療及保險、還是推行全民強制醫療保險或儲蓄計劃?

(4) 到底我們的社保三大支柱(公帑支付的安全網、含再分配的在積人士公積金或退休金,及個人強制或自願儲蓄或保險)比重應如何?應否推行負入息稅(negative income tax)?在人口老齡化下,社會保障制度的財政裂口(funding gap)應該隨收隨支還是預先撥備?應否鼓勵或推行第四支柱:彈性退休年齡、退休後兼職工作等)?

(5) 到底我們應否資助公共交通工具、集體運輸系統、偏遠新市鎮居民、人口稀少離島?應否向佔用較多路面製造更多污染加劇道路擠塞的私家車使用者徵費?應否重提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應否合併巴士線減少路面巴士數目?

(6) 到底我們應否進一步加強四大支柱產業令產業結構更單一?應否扶植特定產業以擴闊產業結構?應否以就業而非單純產值去衡量產業的經濟貢獻?應否以稅務優惠去鼓勵產業發展?應否繼續以基金形式扶助中小企、抑或以直接方式(例如提供土地樓房)支援?

(7) 到底現時基層豁免、中產累進、高收入線性正比(嚴格來說,即使不計高收入人士各種避稅方式,在扣除基本開銷後的實質稅率是累退的)的收入稅制應否及如何改動?到底利得稅應否累進?到底應否開徵銷售稅(大多情況是實質上累退的)?到底應否實行資產增值稅?

       我相信除非是唸公共行政的讀者,否則可能從未留意以上這些公共政策問題,這些艱澀的問題在大眾媒體上沒有市場甚至趕客,政黨大多只作點綴的政策研究往往只能觸及皮毛,我亦已經忘記對上一次聽到立法會議員辯論這些問題是何時,而利益集團壓力團體只會擷取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和建議,香港的所謂智庫不是業餘就是為特定政團背書,大學學者不是忙於寫報紙文章爭曝光就是苦於缺乏資源資料做認真的政策研究,最有資源資料資格做政策研究的政府卻連一個認真點的研究機構也沒有,中央政策組的公共政策研究計劃像花瓶多於致用。而因着香港現時的政治格局,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議左傾或右傾,並不反映立法會代議士「代表」民意(即使是現行扭曲的制度下)的政治立場,而只取決於能否得到建制派的首肯。這就是香港公共政策制訂的困境。


政治機制失效

       回頭看看,過往當香港仍在一國兩制下高度自治的蜜月期時,各黨派在不同議題上因着政治傾向而連橫合縱經常發生,即使個別黨派因着派性不同而在政治立場相近的議題上爭風吃醋(工聯會和職工盟在勞工福利上、民主黨和民建聯在社會政策上),但客觀而言過去一段長時間仍然可以見到明確左、中、右的政治立場,而政治板塊在各個議題上亦大致符合各黨派的政治傾向。因此我們會見到政府得到民主黨民建聯支持領滙上市、民主黨公民黨民建聯支持公屋租金可加可減(工聯會反對)、民主黨公民黨民建聯支持而自由黨商界反對的食物標籤制度,民主黨公民黨支持而工聯會民建聯自由黨反對的禁煙和加煙稅、民主黨反對公民黨贊成工黨反對工聯會棄權自由黨民建聯贊成將大學生豁免於最低工資(記憶可能有誤請指正)。這段時期香港即使在扭曲傾斜的選舉和議會制度下政治操作仍然相對正常運作。

       然而在煲呔曾任期後期,特別是在政改因着民主黨走進西環直接談判而最後獲得通過後,西環對香港政治運作的介入越來越多亦越來越明顯,已開始呈現更多以建制派性而非政治立場決定投票取向的情況。到洋蔥圈當選(共產黨決定以直系人選取代過往的間接代理人),建制派明顯分裂,中央西環以黨性「吹雞」,逼使建制力量重新「團結」,抗衡泛民的政治攻擊,因此過往建制派內部因政治傾向不同而採取不同投票取向的情況難再出現,甚至出現建制派因為陽違陰違派性指揮而被「照肺」。洋蔥圈政府正式上台後,隨着政治鬥爭的需要,建制和泛民兩派變成因中央派性而非政治立場共通而被逼走在一起貌合神離的烏合之眾。但明顯事實是,在政改、中港等議題以外,兩派各自的內部矛盾比起兩派之間的政治分歧更大。

       正如上文提到,當只以派性決定對公共政策的傾向,泛民內個別黨派的支持與否已變得無足輕重,而建制派內部的政治立場分布明顯工商右傾保守勢力佔優,結果必然是公共政策只能往右傾斜,最明顯的就是最後被修訂通過的競爭法,即使民建聯工聯會從基層立場應支持較有力對付反競爭行為,但在派性決定一切下仍被迫支持工商界的「剝牙」建議。同樣地,即使洋蔥圈以相對較為左傾的政綱競選,他上任後在全民退保和最高工時上已經完全被動,甚至要以前朝通過的最低工資為遮醜布。現時,即使民建聯和民主黨仍然是中間勢力的主流(更諷刺的是少壯派出走後的民主黨其實比民建聯更為右傾),但在現時政治格局之下完全無法主導政治結果。於是立法會變成建制泛民兩派例行政治表態的地方,實質上是右傾保守勢力一次又一次「打沉」左傾左翼力量的刑台。


深層次矛盾

       我自己對後金融風暴的觀察是,不論香港或世界其他先進經濟體系的社會均逐漸轉向左傾。這在後「沙士」的香港尤為明顯,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加上金融風暴金融海嘯,資本家和累積較多資產的上中產相對受影響較少,大部分中產因先受衰退通縮資產貶值後無法趕上大印銀紙資產膨脹雙重打擊而「下流」,基層薪金生活水平因經濟二次轉型產業單一化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香港的社會經濟結構變成「M型社會」,堅尼系數累創新高,社會向左傾差不多是必然的結果。而更諷刺的是過去廿多年的新移民,不斷為民建聯工聯會添新血,令這些黨派有更大的左傾政治需要。當社會整體有比例不少的人向左走的同時,行政長官問責團隊和立法會內建制派卻向右走,這不就是我們現時各個社會問題的根源、所謂的「深層次矛盾」?

       觀乎走中間路線爭取中產的民主黨在泛民派內被邊緣化少壯派人唾棄出走,工聯會仗工會勢力在選戰得利下仍在建制派內被迫歸隊失落離心甚至被「照肺」,立足基層的民建聯一次又一次被迫為政府商界右傾政策抬轎,理應立足左翼的工黨新民主同盟卻針對新移民要求實施極右的反移民政策,光環來自中產價值的公民黨卻與民主黨換位走向左翼激進並且多次提出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累進稅制和政府更大程度介入經濟市場的主張,自由黨在走直選政黨面向中產和作為利益集團代言人繼續享受政治免費午餐之間舉旗不定最後還分裂出經民連在選戰中大幅失利,任何稍稍有政治道德的政治人物不是都應該大幅鞭韃這些站不穩立場的政黨政客嗎?其實,自出選以來真正可以站穩政治立場有足夠政治論述並且能夠一以貫之地批評政策的,就只有極左激進的社民連和人民力量(某程度上加上黃毓民),至於這些黨派搞局背後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已是另一回事了。

       無論如何,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現時香港政治格局之下,必然會繼續出現政府建制議會與民意民心民情背馳的情況,而無法在公共政策中反映社會左中右的政治傾向立場並達致妥協,此之所以謂政治機制失效,結果是深層次矛盾只會加深不會紓緩。這個情況的主因,就是現時政治制度已完全異化至只以組織派性而非政治取向作為政治度量衡,所以可以說將所議題政治化的始作俑者是中央西環而非反對派(若非西環逼建制派凡事歸隊,民主黨大概沒有太多與工黨社民連人民力量串連的動機)。而歸根結底,這還是現行扭曲政制造成的問題,所以當你批評將所有問題簡單化為政制問題的時候,我希望你能夠好好想一想到底現行的政治制度,以及831人大決定下的行政長官普選,是否能夠為我們的社會在上面七個舉例的公共政策議題,找到一個能夠平衡各方政治立場的妥協方案。如果你認為能夠的話,請賜教。如果不能的話,那我們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雨傘運動對於深層次矛盾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