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香島論叢】政府的西九工程報價二百一十六億元很有問題,主要原因是中、長期年均通脹和建築成本增幅假設是百分之二。通脹惡魔重臨全球之際,這個假設價格增幅,實在低得令人咋舌。可是,特區政府支持這個關鍵假設的理據只有區區九十字,不僅出奇單薄,而且背後思路錯得離譜,故只能閃爍其詞,「無厘頭」得像痴人說夢。不過,道理雖然欠奉,包裝卻十分「得體」,這個關鍵理據出現在立法會西九討論文件的一個附件某頁底的一個細字註腳裡(此「理據」及筆者批駁見上週五本欄題為〈二一六還是二六一〉文章)。
不僅如此,上月二十八日,民政事務局發出《西九龍文化區計劃財務評估》,正文亦對此關鍵假設隻字不提,只在附件重複上述註腳內容,並提議讀者參考政府原來聘用的GHK顧問公司撰寫的報告書中若干頁(15-17,19,35);筆者按提議在政府網頁上「游花園」,發覺這幾頁顧問報告正文根本沒有說明採用百分之二假設的理由,而只是在頁三十五中引用此數字作繁複計算;GHK真正的「理據」,隱藏在十四個附件中的第九個裡。如此一再本末倒置處理關鍵假設的行文方式,令筆者大開眼界。
然而,GHK「理據」,卻是見不得人的東西,不僅錯謬連篇,不少「看法」,更是一出爐便已經被事態發展證明是無稽之談,顧問將之放在附件九,想必是要藏拙也;政府今年推銷西九,亦不敢引用,只能另賦「九十字新詞」,但也是遮遮掩掩放在附件的註腳裡。不過,這個百分之二假設是得出二百一十六億元報價的關鍵;若不用百分之二而用本地三十年來建造業成本平均年增幅的百分之六強,則政府西九報價當在二百五十億元以上。既然如此重要,筆者呼籲全港各界經濟師、各大專院校與經濟有關的學者一同研究一下GHK給出的「理據」。筆者先在此拋磚引玉。
因為西九是長期規劃,需要一個長至二零五九年即五十一年通用的通脹假設。本來,要作如此長遠預測,最好儘量利用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數據。政府統計處由一九七五年開始提供物價指數,至今年為止共增長五點六倍,以此推算物價平均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三五,大大高於百分之二。如果不連零一年以後的通縮及復元期,只算到二千年為止,則平均年通脹率為百分之七點○五,可見香港除了在亞洲金融風暴的不正常時期,通脹率是相當高的。這些數字,政府當然不鍾意,於是顧問提議該用外國過去二十年的平均通脹(約百分之二點五)作香港未來五十一年的平均數。如此捨近圖遠,用西方的而不用自己的歷史數據推測自己的未來,已經相當荒謬,還漠視了香港產生通脹的機制和所有西方先進國完全不同這一重要事實及其涵義,實在無理之極。(見GHK最後報告附件九第1.2段;此段文字有兩處嚴重年份錯誤,筆者花了半天才看懂,報告質量可見一斑。)好了,本地長期數據棄而不用始終不大好看,於是顧問便用本地短期數據代替。短到什麼程度呢?GHK用了政府零六年作的對零七年通脹預測(百分之二!),並不厭其詳徵引「第三方團體提供的一系列獨立預測」,支持這個短期預測。事實上,這個預測本身沒有錯,零六至零七年的通脹的確是百分之二,不過,看官,這是用一年的數據去推測半個世紀五十一年的整體通脹率啊!(見上述附件九第1.3及1.4 段)。如此作長期預測,實在是古今中外創舉。方法「奇怪」不特已,大家還記得,零六年是香港通縮完結之年,經濟還未認真復元,通脹似有若無,以此年之特殊狀況去推測今後五十一年的一般狀況,如何說得過去呢?
好了,就算通脹率真的是百分之二,真正建造成本的升幅又如何呢?GHK報告零七年四月面世,之前的十二個月,按政府提供的建造業價格數字,再以GHK用的建造業工資和物料成本比重作加權,可算出綜合升幅為百分之十一點二,大大高於同期百分之二點四的年通脹率。GHK對此竟視若無睹,依然在附件九第二節強調建造業價格升幅可與通脹率等量齊觀,真是豈有此理!
好了,一年數據難以預測長期,那麼總應該找點中期支持罷?有的。GHK於是說,美國中期通脹預測溫和,「理由是預計美國貨幣緊縮政策使通脹升幅放緩。由於聯繫匯率制度,美元隨著美國利率上調而升值後,港元則須隨之貶值,以維持貨幣掛鉤。」這不是胡說八道是什麼?跟著又說:「預期美元升值可防止通脹壓力過大,(通脹)長期預測為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二點五左右。」(見上述附件九第1.5段),不出半年,美元大幅減息、匯價急跌,GHK這些預言和理據都變了廢話。
好了,GHK既然錯了,那是一年前的事;事後孔明,也不算好漢,姑且不要再在此點上找GHK麻煩,但今年政府推銷西九,總該再看看新的數據罷?不看則已,一看不得了。去年十一月至今(即筆者開始寫此專欄至今),建造業成本加權指數的四個月累積升幅已是百分之八點六,按此計算的年升幅達百分之二十八!其中鋼材四個月升了百分之五十二,年升幅接近百分之一百七十,尤其嚴重;其他如木材、三合土製件、柴油、瀝青、牆壁瓷磚等,價格升幅亦很可觀。政府對此等數字,亦一樣視若無睹。(如果政府認為此等短期數據不能用於長期預測,則GHK首先就得打屁股。)夠了。如此財務評估、如此百分之二的理據,當然不能見人。政府見勢如此,做法竟然不是修正錯誤,而是儘量掩飾。如此,是政府不老實。或者,不全是GHK的錯,而是政府出了題目,GHK做文章。如此,是政府和GHK一起不老實:GHK去年騙了公帑顧問費,政府今年要騙立法會通過撥款。
筆者才疏學淺,近年還安於逸樂,老本行業務荒廢了些,所引經濟數據或所用經濟推理,不一定最好,所以呼籲各經濟界賢達一起研究一下GHK這份報告的有關部分。事關重大,希望大家都來關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