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香島論叢】為落實西九文化區計劃,政府要求立會批准撥款二百一十六億元。有關部門把此數算得頭頭是道:西九非文化用途賣地收入估計二百一十三億元,夠支付上述撥款要求而略有盈餘;計劃落成之後的運作赤字七十六億元,將來亦可由文化區內零售、飲食、娛樂(RDE)設施的估計租金收入八十四億元填補有餘。不過,立法會今年初委託港大屬下顧問及科技轉讓機構 Versitech Ltd(科橋公司),對政府的西九成本預算和撥款要求作技術評估,結果認為政府的估算太樂觀。評估指出,長達二十多年的建築期裡,政府預估平均通脹率和建築成本增幅皆為百分之二,可能嚴重偏低;以過去三十年為例,建築成本增幅平均每年為百分之六強。此外,計劃完成之後的RDE租金收入估算部分,政府提供的資料不完整,難以讓人信服此等收入足夠支付文化區日常營運赤字。據此,不少議員認為,政府的二百一十六億元銀碼不可靠,以後出現超支、不斷要求立會額外撥款的情況,未能排除。筆者通看兩造材料,認為議員擔心有道理。單是對未來通脹率的估算,已經大有問題,今天就和大家詳談此點。
每年百分之二的預估通脹,筆者遍尋之後找出唯一政府理據:「香港是先進的經濟體系,並奉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通脹率趨向與處於相若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系大致相同;先進經濟體系的大多主要中央銀行明確或暗示將指標通脹率定為百分之二左右。」(見立會西九討論文件 WKCD-543 附件二頁七註腳三)。這句話包含幾個錯誤,政府用作理據站不住腳。
首先,香港用貨幣發行局體制與美元掛鉤,與美國看齊的是利率,不是通脹;香港的通脹率有多高,完全和美國或西方國家的通脹率沒有必然關係。舉歷史數據看,從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八年之間,香港平均每年通脹率為百分之八點一;同期間,美國是百分之三點五,比香港低很多。正是因為港美通脹相差巨大而息口相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才出現負(實質)利率的現象。九七之後,香港受金融風暴及樓價下滑影響,經濟持續不景,出現通縮,但美國的經濟相對平穩,通脹處於一般水平,故香港與美國的通脹差,依然有四個百分點左右,但這次反過來了,香港比美國低。其次,發達國的通脹指標是其央行的政策目標,事實上不一定可以做得到(法、德二國就長期不能按歐洲央行指標辦事);香港用貨幣發行局制,更無通脹指標可言,通脹率由外來資金和本地銀行信貸量決定。況且,通脹率和建築成本增幅之間也不能劃等號。近幾年來,由於第三世界內需增加很快,所有原材料包括水泥、木材、鋼筋、玻璃等,價格都升得特別快,加上建築工程消耗能源特別多,故建築成本增幅高於一般通脹率。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政府開支把關不穩,外圍高通脹的確可以「輸入」香港,而未來主要通脹輸入國很可能不是西方經濟先進國而是中國大陸;內地通脹率今年或達百分之十,一旦高通脹預期在內地人心目中生根,中國通脹勢將長期偏高,間接影響香港通脹率,再加上合法、非法的「北水南調」因素,情況就更不樂觀了。上述百分之二預估通脹率是關鍵假設,二百一十六億之數,成毀由之,政府豈能如此輕率?民政事務局和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在計劃過程中有沒有把數字送給政府經濟師過目?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GHK煞費苦心「煮」出這個百分之二數字,是否出於需要滿足來自政府方面的要求?
公共工程超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普遍。一般政府策略,是一方面事先儘量壓低報價,另一方面誇大工程的社會效益,以求通過撥款,工程得以上馬,以後成本超出預算,再伸手要更多公帑,大眾見工程造了一半,當然不能眼巴巴放棄,只得「揸頸就命」,一再增加撥款。且不論建造這些工程是否有特殊利益集團在台前幕後充當吹鼓手,民選議員睜大眼睛把好關,也完全必要,否則如果出現嚴重超支,問題不單是成本「高」了(其實如果成本真是要那麼高,則原來銀碼是高是低到頭來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大眾聽信政府當初報出的低造價和高效益,認為工程劃得來,批准放行,殊不知真正成本比當初政府說的高得多,再算清楚,發覺成本效益不成比例,但米已成炊,悔之已晚,公共資源便又一次錯配。這才是問題所在。
民政事務局常秘尤曾嘉麗說:「政府是為納稅人省錢,既然有數據支持二百一十六億元之數足夠,為什麼議員們不支持呢?」這句話不老實。一個沒有堅實數據支持的預估價,縱然很低,卻與最終「埋單價」無關係,絕不能說成是什麼「為納稅人省錢」的東西,造出「白象」的可能性卻很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