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香島論叢】政府西九顧問公司GHK最後報告中的建築成本增幅假設無一站得住腳,筆者覺得很意外。此前政府發表的幾個政策諮詢文件如醫療融資方案及公平競爭法,都寫得相當好,看得出有關部門都做了紮實的準備工作,故筆者當時評論,雖未必同意該等文件中的若干觀點和提議,但依然尊重政府有關人員付出的心力。但為什麼這次西九的財務分析工作如此差勁呢?可能原因之一,是西九計劃後面的具體商業利益太龐大太直接了,以致對一些人而言,計劃不容有失,一定要盡快順利通過立法會的撥款批准。如此,一切準備工作都為這「既定方針」服務,政府內外所有比較準確和保守的財務假設和分析,於是不得不讓路給這份極具「創意」的GHK顧問報告了。
筆者對GHK這間公司印象不好,原因大家上網看看它的自我介紹便會明白:它既是一間顧問公司,做很多公共工程方面的顧問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一間建築公司,從設計到施工的工作都做,而且承擔項目大多和文化藝術有關。
大家知道,市場運作最忌利益衝突,故一般政府若要進行一項建築工程,則其設計者不會獲准入標爭取建造合約,因為設計者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建築技術限制而進行設計,效果未必最好。同理,過去五大會計師行同時兼接管理顧問合約,結果產生嚴重利益衝突:會計師代客隱瞞業績缺點(甚至代客設計隱瞞方法),換取利潤極高的顧問合約。此種利益衝突,幾年前因英隆案而暴露於天下,輿論壓力最終迫使各大會計師行把顧問業務分拆出去。GHK不曾有過這種分拆,它既是顧問公司,又做建築設計,會不會在西九財務顧問工作上根據政府「需要」,撰寫一份幫助政府十拿九穩取得西九撥款的財務報告,換取將來直接或間接取得一些西九建築設計合約呢?若非這個原因,如何解釋偌大一間國際顧問公司,竟然可以做出一份那麼蹩腳而政府卻大力支持的財務分析?關於這點,市民和立法會都應該長期睜大眼睛密切留意!
政府如何大力支持這份財務分析呢?面對傳媒質疑,民政事務局前日作出回應,避開建築價格增幅百分之二這個超低假設不談,只說(一)二百一十六億元撥款足以應付建築期內建築成本平均年增百分之三點四;(二)七年建築期間平均建築成本增幅百分之六、累積增幅百分之六十,都是不切實際的假設,因為增幅應有起落。第一點只是算術問題,筆者無異議;第二點政府(或GHK)卻是太「天真」了。七年建築期之間,價格升幅當然可能有起落,但大家說的百分之六是平均數啊!政府必須搞清楚的是,百分之六(或更高)的建築成本平均升幅是否不可思議?
且不說這個百分之六數字是來自香港過去三十年平均,但讓我們看看GHK視之為標尺的西方國家的一些長期建築價格增長數字。一九八七年至二○○六年這十九年裏,全美國公路建築工程成本指數由三十八點六增至二百四十點六,累積增幅為五點二倍,平均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九點三,大大超出同期間美國百分之三的平均通脹率;而且,這十九年當中,有九年的建築價格還是下跌的(註一)。如果政府或GHK認為那是太長的時段了,且和香港現在相距太遠,那麼,讓我們看看二千年至二○○七年的數字吧。此七年期間,全美公路建築成本累積增幅是百分之七十三點三,年增長率是百分之八點二,亦大大超出其間的百分之三點一的平均通脹率;而且,這七年間,建築成本指數是一直上升的!(註二)。所以說,政府或GHK上述第二點回應和顧問報告本身一樣,也是「豆腐渣工程」,不堪一擊。
事實上,零三年起,全球的建築價格飛升,主要原因是「金磚四國」的內需飆升,以及自去年起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從去年起,世界各國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原材料供應國的通脹率急升,全球進入高通脹期,故今後七年的價格走勢絕對不容樂觀。科大經濟系雷鼎鳴教授說:「政府在價格升幅估算上犯的很可能是數量級錯誤。」筆者完全同意。
當然,我們不是要政府在西九造價上「報大數」、立法會「大開水喉」。強調政府的價格升幅估算太低,只是要求政府實事求是,反映客觀世界現實,防止一些既得利益利用政府及其支持者的無知,令社會錯估西九的成本收益比例,錯買一隻「白象」。如果政府在此事上執迷不悟,筆者提議下列幾點:一、立法會考慮通過撥款與否時,用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建築價格增幅預估值計算較合理的建造成本(筆者認為年增幅百分之八,七年建築期累積增幅百分之七十二也不為過,亦即不以「216」而以「261」考慮應否撥款);二、表決時,正式一次過撥款額則保持在二百一十六億水平;三、通過撥款的話,隨即設計一個嚴格的西九成本監控程序並由立會委任人選進行全程監控;四、將來若有百分之十以上的超支出現,現在的有關決策官員、GHK公司及負責撰寫西九報告的人,都應受到適當的金錢上的追補懲罰。
註1:美國聯邦政府交通部www.fhwa.dot.gov/programadmin/pt2006q2.cfm
註2:美國華盛頓州交通部www.wsdot.wa.gov/biz/Construction/constructioncosts.cf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